内容详情
寒假“不打烊”科研不停歇
■本报记者 王琼 阿妮尔 通讯员 张运 虞璐
扬州大学奶牛“科技小院”学生在给牛犊做护理。曹翔 摄
寒假期间,科教一线依旧热潮涌动,寒潮难掩奋进激情。从实验室到田间牛舍,从气象观测平台到医学影像设备,有这样一群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生产线、牧场和实验室,用坚守与创新“过大年”。记者新春走基层,记录下三位特殊“岗位”上的奋斗者:一位在产学研间架桥的产业教授,一群用科技牵动乡村振兴的“牛司令”,一支与时间赛跑的科研攻坚团队。他们以不同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科教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让这个冬天涌动着别样的春意。
产业教授“架桥”育才
“完成一本电液伺服阀研发设计专著”“在学校开设伺服阀设计相关课程和系列讲座”“带出硕、博士各一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产业教授、中航工业南京伺服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葛声宏的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他作为产业教授的新年计划。葛声宏是南航机电学院校友,已从事航空装备电液伺服阀研发20余年。获聘江苏省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类)6年多,他总想多做点事儿,当好联通校企、培育人才、精进科研的“桥梁”。
临近春节,葛声宏专门回到学校,在先进液压与机电控制实验室和研究生们交流课题项目。当天,他还见到了刚毕业的博士生陈龙。“我们一起熬夜申报过科工项目,还一起去北京答辩。”葛声宏说,听闻陈龙已入职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他特别开心。
“学校里有我一个工位,和课题组的学生们在一起,我可以经常去和大家交流课题。”葛声宏说。他一直与南航先进液压与机电控制实验室负责人、教授朱玉川保持密切联系。他们一起带学生走进科研院所和企业,到生产一线实习,以项目进展为期,跟进课题组和公司共同推进的技术攻关课题。
“高校的理论研究做得非常深入,我们生产研发实际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高校实验室可以帮助进行技术攻关,实验室里取得技术突破,回到工厂还可以在生产实际中继续优化。”葛声宏说。几年合作下来,公司和课题组在航空装备电液伺服阀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很多成果成功转化并应用到航空装备重点型号中,解决相关装备“卡脖子”技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累计二三十名学生在公司实习,有的连续来三个月,有的根据项目需要断断续续来两年,“都是在生产线上真刀真枪做实验”。
大年初十,中航工业南京伺服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研发部青年设计员江裕雷返岗工作。在南航机电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就在葛声宏指导下研究伺服阀高温漂、耐谐振等技术,“硕士第二年起,我每个月都要来公司验证在校研究的理论能否应用于实践,葛老师一直带我,对我影响特别大。”江裕雷说,硕士毕业后,他几乎“无缝衔接”到公司工作,继续伺服阀领域的研发之路。
作为产业教授,葛声宏不仅带学生到生产一线做项目、和南航相关课题组共同申报科研项目,还在学校开讲座,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选题、开题和毕业论文写作,和学生亦师亦友,工作紧凑有序。
“我们企业和学校坚持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两条腿走路’,产品研制成功了,学生素质也提升了,新年已来,希望我们未来的产学研合作更扎实、出更多好人才、好成果。”葛声宏说。
“牛司令”赋能乡村振兴
1月15日,高邮市卸甲镇金港村迎来一头小牛犊,负责接生的是扬州大学研二学生乔子鑫和周晓洁。研究生变身“牛司令”,这是奶牛“科技小院”扎根田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虽然已到寒假,但作为200多头奶牛的“总司令”,他们选择留在小院完成“接生工作”。
2019年,扬大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当地设立江苏高邮奶牛“科技小院”。该小院也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创新团队的基地。“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把“象牙塔”里的技术创新推向“新农村”。至此,师生们把创新舞台延展到牛舍,从课堂到实验室,从学校到牛舍,他们牵起乡村振兴奶牛业的“牛鼻子”。
每天9点半,饲喂不同剂量的营养添加剂;每周采奶样3次,并记录产奶量;每两周统计一次采食量……在乔子鑫的任务清单里,工作真不少。2023年上完理论课后,乔子鑫就带着课题来到“科技小院”。
作为组长,乔子鑫带领4名本科生扎根奶牛“科技小院”。5000平方米左右的“牛舍”是他的“实验室”,小院隔壁就是扬大实验农牧场,他们在这里一边做实验,一边补上生产实践的课程。
在“科技小院”,团队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母牛和小牛的饲养管理、牛舍的卫生清洁,及时清理粪尿、更换垫料、保持空气畅通、杜绝牛采食有污染风险的饲料,以及每周一次的采奶化验、每月一次的采血化验,观察并记录每头牛的采食情况和产奶量波动情况成为他们实践的常态。
在驻扎小院期间,乔子鑫等人先后接生了30多头小牛。作为“超级奶爸”,他早已轻车熟路。“母牛产后护理非常重要,经产牛骨骼需要适当补钙,我们要对母牛投喂钙棒、打针、喂食红糖水等,就相当于伺候它们‘坐月子’。”
“科技小院”不仅是理论的实践场,也是农技的服务台。在实践中,“科技小院”也让周边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秀才”。“去年动物疫病的高发季,我们家的牛接连病了好几头。”当地一名养殖大户回忆,正当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时,大学生们来给病牛看病,很快开出天然药方——健康牛的瘤胃内容物,用微生物移植的方式改善了病牛的状况。
自2019年奶牛“科技小院”落成至今,一批又一批师生扎根乡村,接力推进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推动奶牛产业链养殖环节的创新。其中,BM1259巨大芽孢杆菌添加剂提高奶公犊生长性能、减少粪尿排放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等技术,成为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的典型代表。在师生们的技术赋能下,当地奶牛养殖产业年年攀升。
“师生扎根基层,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现代生产,推进产业升级,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缩影。”扬大党委书记丁建宁介绍说,寒假期间,全校近3万名学生带着问题或课题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在青春实践中挺膺担当。
科研团队实验室里“迎春攻关”
春节前的南京,天气晴朗。冬日的微风吹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里的中国气象局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在持续运转的观测仪器上留下数据“足迹”。
在这片占地65亩的基地一隅,19个集装箱改建的气象观测平台整齐排列。“大气化学超级监测站”“大气成分移动监测平台”……每个“集装箱”都在箱侧标识着各自的“神通”。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科研项目开展空气污染研究、理化分析等,与学校10余个科研团队的研究项目息息相关。
“这些都是标准尺寸的集装箱,能在学校装备成可移动的气象观测平台。”正在基地值班的高级实验师张富存说,科研团队根据需要自行组装仪器设备,可以在学校的场地长期观测南京北郊的典型气象特征,也可以发挥集装箱的“便携”优势,装车带到观测所需的地点开展外场观测,“很多‘集装箱’项目和校外气象单位有合作,可以根据需要‘打包’运走”。
记者注意到,学校放假已近一周,但不少“集装箱”外悬挂的空调外机仍在工作,箱内的仪器还在运转,产生的监测数据正源源不断地传输给科研团队。寒假期间,部分“集装箱”还在中国气象局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的组成部分、位于南京远郊的江淮大气—环境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基地出“外勤”,开展气象观测。基地几位教师轮流驻校值班,一旦仪器出现需要处理的情况,能做到立即响应、现场办公。
“监测设备建起来,数据获取是不是稳定、数据分析结果和项目预期是否有偏差,都需要时常关注,不能中断。”南信大大气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高级实验师严家德说。他参与的几个气象监测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在陕西西安,有的在云南怒江。这些天,一个个千里之外的监测站每天都传来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他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实时监测、分析,和团队成员联系解决突发问题,指尖轻点,日日不停。
进入寒假模式后,南信大2000余名师生留校。他们中的很多人奋战在实验室、监测站,争分夺秒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期待在迎接新春的同时迎来新的技术突破。
在南信大临江楼17楼,智能医学图像计算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师生依然在仪器前忙碌。这里聚集着来自医学、工学、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师生,共同为解决医学与健康科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贡献知识与智慧。
办公室一角,青年教师焦一平正操作一台病理切片扫描仪,这台机器可以将切片转换为数字化格式,医生可以在电脑平台上进行病例AI分析、智慧诊断等操作,协助临床治疗。“我们研发的技术和软件已应用于部分医院,现在还在不断优化调整,争取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守护更多人的健康。”聊起自己主攻的病理图像分析领域,焦一平充满希望。
“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我们的科研既面向国家战略、又服务民生福祉,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南信大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