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10个案例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省10个案例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本报讯(记者 许妍)近日,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正式发布。我省共10个案例入选,总数全国第一。据悉,自2024年9月中旬以来,中国教育报刊社征集案例2089个,最终遴选出十大类别共计100个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我省10个入选案例呈现出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展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等特点。

聚焦县域高中发展痛点难点问题,南通市创优治理路径,破解县中生源流失、队伍建设、质量提升之困。目前,该市43所公办高中,乡镇高中20所,占比47%;四星级高中35所,占比81.4%,乡镇四星级高中占比46%。县中“群峰耸立、百花齐放”的南通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丰县宋楼中学是一所曾被提上撤并议程的农村三星级高中,但2024年,全县16900名初三毕业生中有10011名将其作为第一志愿填报。蜕变源自何处?该校将“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是否尊重和支持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生立场作为创新管理的导向,保障学生“吃得好、睡得多、活动多、笑脸多”,让生命得到滋养。学校由此成为农村学校优化治理、提升影响力的典范。

“老师,今天为什么这么热呀?”“老师,好像要下雨了。”兴化市安丰镇中心幼儿园幼儿的一个个“问号”成为该园开启“寻找满足儿童主动学习支持策略”大门的钥匙。该园鼓励幼儿观察自然、深度学习、拓展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儿童。其申报的“藏在‘天气记录’里的儿童主动学习支持策略”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幼儿园案例。

“15分钟教育圈”地图如何勾勒、内涵如何?南京市玄武区给出了答案。该区着力推进“15分钟教育圈”校社家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让课后时光成为“暖记忆”。该区汇聚梳理资源,形成六大实践育人圈层。2024年,全区围绕“15分钟教育圈”开展实践活动530余次。该区还采取“双线并进”模式,加强区、校两级课后服务实施专业指导,突出实践育人。目前,全区中小学已开发“15分钟教育圈”校本课程120个。

卓越工程师是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力量。无锡市在全国率先全域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贯通式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2023年,该市出台全国首份由地方政府印发、全域推进工程教育的文件《无锡市关于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指导意见》,形成工程教育的“无锡方案”。

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在育残成才上精准发力,以新农人全周期培育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兴校、兴教、育人,从根本上破解残疾学生毕业即失业、生活主要依靠家庭供养或社会救助的问题,这一生动、大写的托举实践对接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成为省内外农村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主推模式。

2017年,太仓市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联合体”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初高中学校社工驻校全覆盖。该市通过“助人自助”的专业方法赋能全体学生,促进其心理品质普遍提升,全市学生极端事件区域占比显著下降。“一校一社工”影响力遍及省内外,“联合体”为全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设计输出了“太仓经验”。

针对重度抑郁、重度焦虑的学生,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开创“21天双陪伴”关怀模式。陪伴师通过21天左右的全天候专业指导,稳定学生、家长的自我系统和家庭秩序,帮助心理高危学生逐步“转危为安”。

教师专业发展倦怠、优质师资占比不高、队伍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等难题如何解?“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精准发力。该项目是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基础教育最高规格人才培养工程,是我省师资培养高标准定位、高效率协同、高质量达成的实践样本。培养对象在实现专业突破性发展的同时,进行辐射引领,促进教育资源全方位共享。

近年来,劳动教育广受社会关注。常州市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为让立法有根、有品、有魂,该市聚焦校家社协同共育,全市培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330门,确定14类、100多项家庭劳动项目,统筹全市467个社会实践基地,156所学校牵手150个基地共同研发课程。

(我省10个入选案例内容详见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