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一名基层教育人眼中的教育家精神
■孙建友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笔者从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自己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在笔者眼中,教师是引领知识之舟航行的“舵手”,而教育家精神便是我们心中的“罗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当今社会,一些教师可能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爱护。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教育家精神,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于漪女士是中国当代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被誉为“人民教育家”,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她一辈子奋斗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实践“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誓言,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素质教育的坚守者、青年教师发展的引领者、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再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例,他不仅把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更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丰富了教育的内涵。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投入,就像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照亮了无数学生的未来。他不仅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提炼总结的理论,让教育的内涵变得丰富多彩。他倡导“爱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无私的爱。这种爱,不是表面的关怀,而是深入骨髓的尊重和呵护。
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对道德情操的持续坚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叶澜教授提出的“生命·实践”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是师生双方的生命互动过程。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关爱与支持的学习环境。
教育家精神引导着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育人智慧。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创新的思想源泉。它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陶行知先生为例,他“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至今仍感召和影响着无数人。他坚信,教育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延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和理念至今仍不时给我们带来启发,激励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身体力行的躬耕态度。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70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仅对教育有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更在亲身实践中展现出令人钦佩的躬耕态度。晏阳初深信,教育工作者应身体力行,亲自下田劳作,以示范和引领学生。这种躬耕精神,不仅彰显了他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学生全面成长的深切关怀。晏阳初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专业、严谨且富有责任感的教育典范。
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斯霞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其精神核心在于对学生的深厚关爱。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她的教学方法中,更渗透在她与学生的日常互动里。斯霞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个体关怀的重要性,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当被尊重和理解。她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高度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感。斯霞不断自我提升,确保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时俱进,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她不仅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也为教师们树立了一个高标准的职业典范。
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每一位教育家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社会正义的传播者和实践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张桂梅老师就是这样的一束“光”。她以无与伦比的热情和毅力,肩负起教育的重任,让许多偏远山区的孩子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张桂梅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学习。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集理想信念、专业追求、创新意识、社会责任等于一体。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爱心,有创造力和使命感。新时代,我们需要无数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和智慧。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党委书记,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