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践行课程游戏化中的“哲学思辨”
■王海英
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索世界本质、探索真理的学问。它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哲学的思辨,即通过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对各种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寻求最合理的解释和结论。
课程游戏化启动实施已有10年,10年的时光里,我和幼儿园的教师们一起奔赴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从空间环境资源的改进到课程园本化实施与建构的探究,从片面的思考到质量工程的整体提档,我们收获颇多,感慨也颇多。而给我心底触动最大的莫过于“哲学思辨”,这是我们这些离孩子最近的一群人应该去拥有的思考方式,更是坚守幼儿教育“康宁”的长久之策。回溯10年来幼儿教育理念与行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难找到坚守幼儿教育“康宁”的最佳视角。
一是关于儿童中心与教师中心。我们需要以儿童为主体,需要站稳儿童立场,但正如崔永漷教授所说,如果将儿童中心端点设为1,教师中心端点设为0,那么我们要活在0和1之间,而不是选择0或1。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儿童,支持幼儿主动学,也当尊重教师,鼓励教师适宜地“教”。只有教师与儿童“同频共振”后,才有师幼双向互动的和谐,才有有效教育的发生,才有适宜性教育支持的可能。
二是关于游戏与学习。“游戏中心”与“学习中心”的角力,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两者绝对不是割裂的,而是正如日本学者佐伯胖所说,儿童的世界里几乎没有游戏与学习的区别;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也是伴随游戏之心产生的;探究事物是有趣的,当身心都自主时,学习与游戏便是真正浑然一体的。当我们从不同维度看待游戏时,无论是本体性游戏还是手段性游戏,无论是自由游戏、规则游戏还是创造性游戏,只要是儿童喜欢的、身心愉悦的、自主卷入的,都有可能是游戏与学习的结合体。
三是关于自由与规则。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应该还给孩子时间、空间、资源与同伴,不能“高控”儿童的选择、儿童的需要、儿童的生活,要让每个孩子的一日生活如行云流水。但从教育领域儿童自由的嬗变、分野与调和中,我们必须厘定自由的边界,理解自由与规则的辩证统一,在真实的教育时空中给予儿童实质性的身心自由。正如赵汀阳教授所说,它就是可以任意进入并且有权随意使用的一组“可能世界”所允许随意创造的“可能生活”。如此一来,自由将由最低限度的规则“允诺”,也就是外显的“高控”,走向生活化的、愉悦享有的教育实践,也就是幼儿与同伴、教师自我建构与发展的康宁。
四是关于预设与生成。预设是必须的,生成是必然的。没有预设就成了没头苍蝇,没有生成就成了一潭死水。正如华爱华教授所说,“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是课程理念,内含多层意思: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预设,但很多东西是难以预设的,预设好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必须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生成的、变化的东西;教师预设的东西也可能是源于幼儿生成的。根据全体、群体、个体有机生成,能够让预设的课程更具适宜性,从而达到虞永平教授所倡导的“关注每一个儿童,实现真正的教育支持和促进”这一境界。
五是关于作息的“弹”与“收”。一“收”就僵、一“弹”就“乱”,一刀切、机械式的作息结构一定不适合“活”的儿童、“活”的教师。因此,既要照顾幼儿习惯养成的“动力定型”的发展需要,又要兼顾“每个儿童都有一个倒爬滑梯”的梦想。正如幼儿运动专家齐默尔所说:“每个人在生命之初总是很大程度地依赖他所处的环境,随着对身体的掌控能力的增强,他又开始追求摆脱外界的控制。”对于运动是如此,对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亦是如此。教师要关注、捕捉与适当满足不同幼儿这种具身认知的需求。即便是孩子的闲暇与沉默时光,我们依然相信孩子也可能“眼里有光”。因此,我们常从时间上划分“3—2—1”(游戏时间3小时、户外活动时间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并不是单纯地从作息时间安排上去看看是否列出这些环节,而是更好地去思考一日生活对于不同孩子来说使用的意义与价值。
六是关于全体、群体与个体。因材施教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则,走向每个儿童的量身定制是美好愿景。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儿童都需要个别的、小组的、集体的不同人际氛围来获得自我的发展。课程游戏化也需要这几种不同的组织方式。需要说明的是,集体活动中不要忘记个别、小组的需求与发展,个别互动中不要忘记卷入其他同伴的力量。
七是关于共性与个性。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我们既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征,育其共性,又要关注不同幼儿的个性特征,扬其个性。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我们既要关注职龄不同阶段教师的共性发展需求,又要关注不同张力、潜质、专业发展速率教师的个性发展需求。对于园所的发展来说,我们既要看到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发展的底部抬高,又要关注到不同园所的独特气质与风格凸显。
八是关于常态与样态。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当研讨、观摩、验收、评估成为幼儿园常态后,教师、园长、教研员们对新的样态有着更高的期待。一方面,每个园所曾经展示的课程游戏化样态要成为常态,不能让拟剧论视角下幼儿园内卷的“演”代替了常态;另一方面,师幼每个互动现场“高质样态成自然”后,教育的“无形与无痕”将成为真正的常态,真正实现“成长每一个儿童、成就每一个老师、成全每一个家庭”。
以上这些回溯与思辨只是局部的哲学反刍与思考,展望未来,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师者最重要的价值离不开“情绪价值”。英国早期教育鲁汶量表曾以两个维度,即“情感上的康宁”和“卷入水平”来关注幼儿游戏过程。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教师的成长、幼儿园的发展都和孩子的发展一样,在不断蝶变中都需要从情感到行为去守护这样的“康宁”。所以,只有我们从课程游戏化行动的背后去进行哲学思辨,真正领悟与坚守幼儿教育的“康宁”,才能真正长久坚持这一行动并与日俱新。
(作者系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