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高质量、高水平的教研体系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苏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坚持为全国探路——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江苏教研范式
■本报见习记者 王子欣
近日,全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全面部署推进全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既有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入分析,又有设区市、县(市、区)、学校教研工作经验分享。参会代表怀着对教研事业的满腔激情和深入思考,为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思路指引与实践分享。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是办好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江苏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坚持为全国探路,全省各级教研机构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在教学成果奖培育和推广、教材编写和研究、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省域联合教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不断探索并构建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教研模式。
聚焦优质均衡,
推动教研工作“沉下去”
高质量、高水平的教研体系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教研公平也是落实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基础教育教研改革要坚定关注乡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教师的培养,把教研工作的重心迅速转向学校教研组织建设,以教研公平促进教育公平。“要更好发挥教育的服务支撑作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建立结对共建发展,帮助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法,从而提升整治标准。”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表示。
“我们充分认识到全员培育、全员赋能对于壮大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底盘的重要性,持续放大优质均衡的生态效应,助力各区域、学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在交流发言中表示,南通主动联系对接“老少”一线教师、“乡小”基层学校,不断增加“老少乡小”研究项目与展示专场,为近百家此类学校和近千名相关教师提供了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基于“普惠教研”的个性化“智慧服务”,补齐补强影响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教研短板。据统计,2024年以来,该市教育局先后深入到如皋江安、海门海永、启东启隆等地区学校,开展送教送研帮扶活动数十场,联合教研力量薄弱地区、学校申报100多项省市级课题,改变了此类学校“有教学、无研究”的教育状态,培养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0多名。
农村生源减少,师资力量流失,也是乡村学校面临的发展困境之一。为让乡村学校也能享受优质教研资源,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构建新质教研“1+1+3+5”发展模式,即一项行动——全区优质均衡发展创建行动,一个平台——“赣榆区城乡结对互动”平台,三名工程——名校培育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名学科培植工程,五项研建——数智教研、协同教研、雁阵教研、循证教研、活力教研,赋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赣榆区教育局局长居潘娣介绍说,2024年赣榆完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验收,建成省“四有”好教师团队3个,累计培养省、市、区级名师及骨干教师3000余人。
深耕课程改革,
引导育人方式“向前看”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深化课堂改革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要想打通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课堂教学是关键。“在课程改革中,应更加突出学科实践性,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加突出综合学习,提倡主题式、项目式、单元式教学;更加突出评价改革,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探索、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进行跟踪,及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说。因此,通过教研改革推动课堂改革,引领育人方式变革,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前,新时代学生发展方式呈现新特征,学生成长需要的不只是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盐城市教育局局长郑荣文介绍说,自2009年起,盐城开展“有效教学”5年行动计划,明确以“让学引思”为教学主张,构建以“学思融通”为学习样态的学科育人生态体系,全面开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区域探索,实现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从“学的课堂”向“思的课堂”的转变。结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课堂改革的教育生态模型建构研究》的深入推进,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形成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机制,实现区域课堂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盐城培育的12所“学思融通”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推出了100节“学思融通”课堂示范课,评审出 1000 项优秀“学思融通”课堂教学案例。
做好人才培养的衔接与贯通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要让更多优秀的高校教师参与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中,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商共用优秀教学方法。近日,在南京大学·金陵中学第五期“准博士培养站”开班仪式上,来自金陵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41名学生,正式“拜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邢定钰领衔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天团”,开启“准博士”成长之路。南京市金陵中学校长夏广平表示,“未来教学改革中,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将通过深化相关课题研究,拓宽与高校的合作途径,研发选修校本课程,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和创新素养的优秀人才。”
强化数智赋能,
打造教师成长“新高地”
“教学转型要求实现教研转型,防止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工具和容器。要充分认识教育数字化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革命性作用,高度重视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改革,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手段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化成长。”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顾月华表示。
“教师要想对区域教育发展作出贡献,最关键的就是不断成长,持续实现专业增值。”苏州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科研负责人张华中说,该区围绕师生全生命周期和教育管理服务全业务流程,重点打造区域智慧教育“时空云”大平台,提供基础教育一键式“数据治教”管理服务。目前,该区已初步建成县域教师增值评价平台,依据智能研修终端及大数据分析系统,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模态数据分析描摹出教师画像。“该平台既是教师的‘电子档’,只要有网络,即可全息查看个人成果,实现整个云平台的互通互用;又是教师成长的‘体检表’和‘指南针’,教师可以在个人画像页面查看增值折线图,通过学业伙伴对照,激发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据张华中介绍,对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轨迹进行特征抽取,形成教师阶段性专业成长发展报告,有利于学校及区域针对反映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进而实现精准教研管理,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行为诊断与改进的新路径,让教研从主观经验走向智能精准,近日,徐州市智能精准教研交流研讨活动在该市泉山区举行。活动既是对该市推行的“五智五能”精准教研理念的检验,也是推进基础教育教研改革的系统展示。“五智”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问题可循、教研可量、教学可证、课改可视、教师可思,从而让教育可为;“五能”即让教育能在精准、能在资源、能在研学、能在均衡、能在体制。自2021年5月成功入选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验区以来,该区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引领,积极做好应用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打造智能精准研修品牌。“下一步,我市将以教育信息化赛课活动为抓手,探索构建区域‘赛研培’一体化新模式,实现赛中有研、研中有培,以研提质、以培促学、以赛增效,形成‘赛研培’相互促进的良性教研生态。”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启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