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土”寻根:聆听乡土的呼唤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溯“土”寻根:聆听乡土的呼唤

■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许栀子

图为该校学生正在播种

学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国情怀”时,在《土地的誓言》课堂上,我给学生们补充了臧克家的一首小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孩子们眼神懵懂,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我带着他们反复朗诵课文:“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学生读得认真,却听不出多少共鸣。在城市里长大的他们,还能与土地建立生命情感的联系吗?我决定联合各科教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回归土地,重新找回对这片土地的爱意。

向窗外走出去

汗滴禾下“土”。四月,伴着和煦春风,换上典雅汉服,在庄严而神圣的“开耕节”和“籍田礼”上,孩子们切身感受到古人对孕育生命的土地是多么敬畏。

犁地、耙地、播种……孩子们从磕磕绊绊逐渐配合默契。犁尖太浅,拉犁好似轻功水上漂;犁尖太深,拉犁又似千钧沉。大家纷纷感慨:“没想到在地里劳作这么不容易!”播种时,孩子们用心聆听生物老师的教导,尝试各种播种方法,学会了植物的扦插和修剪。地理老师在一旁介绍徐州的土质和气候特点。经过一天的劳作,孩子们对脚下的土地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千古兴亡说本“土”。利用课余时间,我带着学生们来到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开始了参观研学。孩子们一眼认出了拓片上的犁。当历史老师介绍《牛耕图》再现了当时徐州领先的牛耕技术时,孩子们发出“哇”的惊叹声。纺织图、出行图、宴饮图、祭祀图等精美绝伦的汉画像石,让我们为汉代徐州的发展感到自豪。

在徐州博物馆,孩子们了解到徐州原来是“九州”之一;这里出土的大量兵器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金缕玉衣、狮子山镶玉漆棺等珍贵文物,无声诉说千百年来的兴衰过往,也让孩子们对家乡本土的历史和文化更加认同。

一方水“土”一方人。“走出去”的第三阶段,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调查作业:任选徐州让你感兴趣的一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写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有人写彭祖和烧烤的故事,有人写苏轼与徐州的渊源,有人写刘邦与大汉传奇,有人写徐州画家李可染,还有人写徐工集团、徐州民间风俗、徐州土话、徐州美食探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徐州这片土地的特点决定了这座城市农业、工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决定了徐州人的性格、气质和生活习惯。孩子们用敏锐的双眼,探索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发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闪光点。他们爱家乡的传说,爱家乡的美食,爱家乡人民的热情和直爽,对家乡的感情也越来越具象化。我专门开设了一节交流课,让他们尽情诉说对家乡的爱。我告诉他们:“不管多久多远,想到故乡的一切,那热泪盈眶的感觉,就是乡土情结。”

向内心请进来

在孩子们走出去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我们的“请进来”课程也同步推进。

纪录片里“乡土”求根。我利用每周一、周三和周五的中午自习时间,带领学生集体观看中国乡土人文系列纪录片。《美丽乡村》为孩子们展示了各地乡村的地理风貌和生活百态;《记住乡愁》的镜头带着我们拜访古镇古城,了解祖训族约,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和血脉根源。孩子们跟随纪录片用心聆听中国乡土的语言,那是山河、人文、历史的回响。

《乡土中国》追根究底。为了对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作进一步研究,我们翻开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孩子们查资料、做批注,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细读、详读。小琪和同学在课间拿着书找到我,对意蕴丰富的“土”侃侃而谈。他们说:“‘土’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客观描述。”“土是不流动的,所以人是地方性的,这就是熟人社会。”“人们的根在土里,在外漂泊再远也要叶落归根。”我们在图书馆举行了读书分享活动,孩子们从各个角度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对“土”和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在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下,只有先做到“仁”“孝”,才能“推己及人”。

逐梦诗歌,溯“土”寻根。很快,我和学生们一起策划、组织了一场诗歌朗诵比赛。

苏轼曾黯然发问:“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却也在《定风波》中爽然作答:“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不就是那令人心安之处吗?乡土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更是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于右任临终前有《望故乡》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乡土中国,源远流长,承载着无数心灵的归宿和梦想,是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寻求安慰和庇护的地方。孩子们满怀激情,深情朗诵着中国饱受外族欺凌的年代里,诗人们含泪写下的现代诗——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我想,他们读懂了中国人对土地深沉的爱意,也终于体会到什么是“家国情怀”。

让生命长出理想羽翼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土是生命的本源,养育了中华文明的根基。“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土是割舍不掉的情怀,是叶落归根、故土难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土是底线,是尊严,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融入骨血的家国情怀。乡土培育了民族的精神,是勤劳,是感恩,是不屈。溯“土”寻根的孩子,抬头追光才会更有勇气。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必将把这份光荣延续。

溯“土”寻根,孩子们找到了生命的成长,找回了与乡土的情感联系;我和同事们也找到了教育的意义。让我们静心聆听内心和窗外的声音——那是乡土久远而亲切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