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晴怡:奔跑在求进路上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朱晴怡:奔跑在求进路上

■本报记者 蔡丽洁 邢田恬

个人档案

朱晴怡,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领航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获评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三八”红旗手,荣获江苏省优质课(高中政治)评比一等奖。主持省级课题和内涵建设项目近10项,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发表多篇文章。

另眼看她

作为无锡乃至江苏基础教育新一代领军人物的代表,朱晴怡一直致力于理性审视教育生态、敏锐洞察教育现象、深度思考治校方略,有着独到的教育哲学理解、鲜明的教学主张和独特的行走方式。

朱晴怡睿智果敢。她以思想“站立”,且有实践之基、之根、之真、之切、之悟,因而思想真切、扎实、丰满;她以自觉“站位”,坚信党建引领是学校高品质建设的关键,自觉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她的带领下,无锡一中成功构建“大思政·大德育·大党建”新格局,她的“融合育人”理念,烛照育人方式实质转型,确保学校在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浪潮中始终走在前列。

朱晴怡鲜明纯粹。学生时代,她就出类拔萃,养成了不在乎“被看见”而在意“做自己”的信条。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她深知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专业性”最强的部分,所以始终专注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不断丰富职业底色、增强专业底气、夯实学术底蕴,迅速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她提出“价值共生的叙事化教学”主张,以生动故事和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见世界,见时代,见未来”,提升学生共情力、审美力和创造力,使思政课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

朱晴怡知性有爱。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特别温暖和关爱。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品格修行、审美情趣、未来发展,在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学业规划方面指导学生,更在人生规划和价值观塑造方面作顶层设计、高位引领。

在我看来,朱晴怡信念坚定、内心坚强、步子坚实,她是初心如磐的教育者、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教师发展的引领者,还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总支书记 龚雷雨

无锡一中,有辉煌的历史、优良的传承。朱晴怡坚实迈进,从一个普通的老师,成长为校长、党委书记。

政治老师是朱晴怡学术事业的出发点,是她管理工作的背景板。她从自身学科出发,卓有成效地实现了大思政教学的追求。结合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了一中亮丽的红色基因,提炼了高雅大气的“江南文脉”,通过融入学科、开拓场域、创新方法,真正建构了大思政课程体系。

朱晴怡是学校的党委书记。领导需要有不凡的人格魅力,需要有充分的学术魅力。可以说,朱晴怡做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一中开展的课程思政,就是一个经典的范本。他们以本校为基础,贯通学段,开展指向融合育人的课程思政专题探索,组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联盟。既有高校专家和课程资源的融入,又有市内外、省内外中小学校的广泛参与,他们将课程思政做出了品质,做成了品牌。一中的课程思政,高度契合了课程育人,积极呼应了课程融合,真正体现了朱晴怡作为政治教师、作为党委书记的领导优势和专业魅力。

无锡一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精进,有着朱晴怡个人成长的鲜明烙印。她曾经是全省最年轻的正高级教师,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评上了特级教师。她评正高的时候,课堂教学评审环节是由评委看视频课进行评价的,政治学科的评审专家看了她的视频课后赞不绝口,连其他学科的评委包括理科的专家也都来欣赏。朱晴怡的快速进步,带动了她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设计。一中的教师培训主题丰富,组织多样。一中是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有省重点培育“四有”好教师团队,有省市名校长工作室,还积极实施新苗工程、青蓝工程、领军工程、博雅工程。一中的每个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学术圈,活跃在教育教学的专业群。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赵宪宇

虽值隆冬,但红墙绿树掩映下的无锡市第一中学书声琅琅,运动场上的少年朝气蓬勃,一派生机。这所建于1911年的百年老校,地处锡惠山麓、大运河畔,山水相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培养出钱临照、钱伟长、姚桐斌、罗豪才、蒋树声、华建敏等一大批“以中华腾飞为己任”的国之栋梁。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在深厚的历史底蕴基础上守正创新,如何开辟百年名校发展的新赛道,如何办好无锡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一把手”书记朱晴怡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她一直在思索,也不断在实践。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只有真正把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教育契机,增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育人艺术,保持‘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毅力定力,坚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理想信念,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真正饱含深情,在教育强国发展的进程中烙下坚实印记。”朱晴怡如是说。

上下求索,春风化雨正当时

朱晴怡对于无锡一中的感情深厚而浓烈。作为一中1995届毕业生,她对母校“读书、明理、求进”的校训具有高度的认同感。高考时,立志于从事法律工作的朱晴怡阴差阳错地被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录取。1999年,她回到无锡一中任教。“从没有想过要做教师”的朱晴怡,此后的生命都与校园紧密相连。

刚参加工作,学校即任命朱晴怡担任班主任,她成了“孩子王”。有学生经历双亲去世、有学生遭遇父母离异,甚至有学生的家庭纠纷闹到学校……当社会不同层面的问题映射到学生身上时,朱晴怡对“育人”有了崭新的理解,“我对我的学生有责任。”

工作的第二个月,朱晴怡参加全市教师公开课比赛,其生动的课堂教学获得一致认可,摘得无锡市区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陆云泉当时任无锡一中教务处主任,他至今都清楚地记得“朱晴怡那次夺奖讲的是市场经济”。

打响“起步第一枪”后,朱晴怡心里有了底,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的淬炼之中。新教师“过三关”,拿下全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完成循环教学,成为常驻高三把关教师……她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我读书时就不是最优秀的孩子,但我肯吃苦,做事认真”。

“吃苦是福,年轻人吃过的苦,总有一天会有回报。”当年和朱晴怡同一个办公室的无锡一中原党委书记于志华常说这句话。“于书记的话很朴素,但启发了我做事情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越坚固,向上生长的能量越强大。那时,朱晴怡还担任学校的人事秘书,负责整理干部档案。档案得用缝纫机“踩缝”,再用粗绳缝制,整整一个暑假,她都埋首其中。回望那段岁月,朱晴怡依然难掩激动,“于书记陪着我,踩了一个暑假的缝纫机”。从那时起,事必躬亲,身先士卒,这两个词深深地“缝”进朱晴怡年轻的心里。“我后来自己做领导了,就要求自己工作上要走在前面,生活上要与人为善。”被善待过的心,总是满怀感恩,传递善意。

那时候,元气满满的朱晴怡被同事亲切地称作“小喇叭”,她“叙事化”的教学风格也深刻影响了学生。“我最喜欢朱老师生动的课堂,她总会用具体案例和情境阐释书上的观点,还能用清晰的框架图讲解知识的逻辑关系,让我受益匪浅。”2003级学生张雪上过朱晴怡的课后,就明确了职业理想:“将来,我要和朱老师成为一个办公室的同事!”2006年,张雪以高分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后保研至南京大学,毕业后回无锡任高中政治教师,又攻读在职博士,扎根家乡,服务教育。谈到心中的偶像,张雪笑言自己“一直在模仿,终不能超越”。这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美好故事还在延续。

2008年是朱晴怡教育生涯的转折点。校长唐加俊调任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前,语重心长地提醒朱晴怡要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当年9月,朱晴怡调任江苏省辅仁高级中学校长助理,她主动要求承担教务处工作,“我喜欢学校,我能教书,也能教好书,我想去教务处熟悉学校核心部门的运作。”当时,无锡一中教务处主任都是特级教师,对标这些专家,朱晴怡既看到自身的差距,也隐约触摸到发展目标。

在辅仁高中,朱晴怡一待就是8年,这是她倒逼自己成长的8年。“教务处主任如果业务不强,就没有示范性和引领性。”此时,投身科研成为她热爱教育事业的另一种表达。在辅仁浓厚的科研氛围里,她先后完成硕士学位的攻读、领题省级课题《促进师生发展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等,获评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2017年,朱晴怡评上正高级教师,这得益于这8年的厚积薄发。

躬身入局,锻造高质量科研队伍

2016年,完成从优秀教师向教育管理者转型的朱晴怡回归无锡一中,任副校长,分管教学;2017年任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此时的一中经历了全市招生政策的调整,不复当年辉煌,朱晴怡调研学校教师队伍构成情况,调研数据令她忧心不已:学校中层队伍,几乎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生源不复当年,如何破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既保留一中重视课堂教学的传统,又促发教师投入科研的内驱力?如何避免教学与科研“两张皮”,让科研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

“管理岗位和教学岗位是有关联的。找到这个关联点,它们就可以相辅相成。”凭借自身科研实践,结合一中实际,朱晴怡找准教育教学热点与学校内涵建设发力点,依托课题和项目聚焦跨学科教学和融合育人中的关键问题,深入思考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高中育人方式的新变革,在实践中探寻落实立德树人的校本路径。

2019年,朱晴怡任一中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她着手带领教师申报省课程基地项目“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文化自信是课程的价值追求,江南文脉是课程实施的文化资源和载体。我们能不能让高中生通过课程学习坚定文化自信?光靠政治课的教学恐怕很难做到。”她想到自己高二时上过的张如德老师的历史课,“张老师带着我们从惠山山门走上去,经过惠山、华孝子祠、再到映山湖边,一路走,一路讲相关的历史。”

在专程请教过张老师后,朱晴怡从思政教学的“文化自信”入手,组建了一支由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教师构成的教研团队,进行跨学科教学。课程基地的第一堂对外公开课,朱晴怡带头上。“开公开课,我都会自己上。”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朱晴怡陆续发表16篇论文,其中1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或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她坦率地说:“平时我真的没有时间,都是在假期写的,把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记录下来,‘一鱼多吃’。”

2021年9月,朱晴怡任一中校长,2023年5月任党委书记。在不懈求进的同时,朱晴怡也巧妙地推着学校教师“动起来”。在一次校内会议上,朱晴怡亮出之前教师队伍的调研数据,半开玩笑又语重心长地说:“中层队伍在一中的示范性和引领性怎么体现?3年内,如果评不到高级,我觉得你们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有发展的紧迫感,也有向上的脚手架,教师们渐渐开始改变。2019年寒假,朱晴怡还是独自在家写课程基地项目申请书;2021年暑假,“文化自信·江南文脉”团队6人一起在学校会议室奋战20天,共同写就申报材料《文脉涵养:坚定文化自信的融合育人创新与实践》,该项目获2021年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团队里的教师们,也陆续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

“我觉得,我们理科也可以加入跨学科育人。”曾经观望犹疑的老师主动找到朱晴怡,建议继续进行物化生、工程教育等不同方向和主题的跨学科育人项目研究。2022年5月,《大模型教学:深度发展科学思维的高中理科实践研究》立项为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两年后以优秀成绩通过中期视导。视导专家、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操太圣评价该项目,“由点而面,走向深入,实现了教学改革的突破”。2023年,《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普通高中工程整合课程基地》申报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又一个融合育人的基地在一中建了起来。

万紫千红才是春。近几年,一中“融合·求进”好教师团队入选无锡市和省“四有”好教师团队,《以“求进”文化促“三同”发展》党建品牌入选省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在朱晴怡的带领下,无锡一中在党建、德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多点开花,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无锡一中副校长赵怡在2023年被评为正高级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新阶段。“我经常和别人说,如果不是朱书记带着我们做项目、开课程、做课题、写文章,推着我们不断前进,我评上正高可能还遥遥无期。”2024年,无锡一中19名教师申报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其中包括10名中层干部。

“朱书记既可以把行政工作做得特别好,同时她在个人的专业发展上也丝毫不放松。”总务处主任张莉芳由衷感佩,“在一中教师的眼中,朱书记真正担起了‘双带头人’的角色。”作为这所百年老校的“掌舵手”,朱晴怡凡事早谋划、走在前;作为教师的领头人,她率先垂范,倡导每位教师都要把专业发展作为立身之本。一位在一中挂职的外省教师临走前特意找到朱晴怡:“朱书记,我要回去告诉我们校领导,一中的书记是带着老师们一起做科研的!”

思政育人,涵育新时代“求进”青年

“校园要有生命的气息、书香的味道、园林的风景。学校可以依托课程基地建设和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推进,有效布局全新的教育空间,在实现环境育人的同时通过空间变革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2019年起,朱晴怡积极构建无锡一中大思政立体网络,启动“涵育新时代青年‘求进’品格的行动计划”,用大思政引领大德育,依靠跨界课堂、融合课程、协同治理不断探索育人方式变革。

“钱伟长先生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2021年3月,一中校园里,钱伟长楼中心书房正式落成。第一堂课上,朱晴怡携手历史和语文教师讲授校友钱伟长的故事:历史教师讲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外关系,语文教师讲钱氏家训,朱晴怡则从哲学角度与学生探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伟长楼里忆伟长”,从此成为一中学生的大思政“必修课”。

而后,高二学生在思政课上学习人民民主相关内容时,政治教师鲍静导入学校周边社区居民参与老小区改造的案例。校门口公交车站是以一家业已搬迁的公司命名的,有学生提议改成无锡一中站,学生们随即向市长写信参政议政。很快,公交公司将站台名称改了过来。这堂“身边的民主课”,后来又成为学弟学妹的思政课案例。朱晴怡提出的“价值共生的叙事性教学主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方式。

“优秀校友身上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了我,这正是植根于一中人心中的‘求进’基因。作为一中学子要传承好、守护好这份赤子情怀。”2024年3月,省第六届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主题研讨暨项目培训活动走进无锡一中,在师生沙龙上,高二学生张宸奕向省内数百名专家发出“求进”学子铿锵有力的声音。学科德育,校本课程建设,遴选优秀学子树立榜样的“青年领袖”平台、邀请大师进校园的“全球学者平台”、聚合百余个学生社团的“协同成长平台”,引领学生“读好社会、生活、人生之书”的“书香校园平台”,家校社聚力的“家校共育”平台……多个途径协同发力,让“胸怀天下、敢为人先、文理综融、个性舒张”的求进品格在一中学子身上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教育质量是底线,内涵发展是上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赛道。”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朱晴怡思路清晰,步履坚实。2024年1月,无锡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无锡一中太湖新城和梁溪分校即将分别启动招生;2024年9月,一中“钱伟长班”迎来第一批学生,朱晴怡和学校骨干教师主动承担起“钱伟长班”的教学任务;2024年12月,无锡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举办第二届指向融合育人的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联合100所大中小学成立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联盟,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5年伊始,朱晴怡忙着筹划两件事,一是下学期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积淀”;二是应对集团化办学带来的新教师指数级增长,要关口前移、强化培养,“手把手帮新教师站稳讲台”。

“我最近在读《中国通史》,里面提到现代社会成为某种样态往往取决于关键事件的出现。无锡一中为什么成为现在的一中?我们如何守正,如何创新?过两天要召开中层培训会,我计划和老师们一起讨论这些问题。”面对新机遇、新发展、新挑战,朱晴怡一直奔跑在求进之路上,努力推动那些影响一中发展的关键事件发生与壮大,深情谱写新时代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