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上,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

凝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王琼 陈思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省两会上,来自全省教育战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尽责,认真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为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凝聚“走在前、做示范”的磅礴力量。

坚定信心,牢记嘱托再出发

新增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21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12个,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优计划”深入实施,新增4所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录取比例、高水平大学录取人数再创新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一项项新成绩鼓舞人心,制定的一个个新目标催人奋进。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过去一年江苏教育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让人备受鼓舞、信心倍增,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省人大代表、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杨凤辉说:“政府工作报告给群众交出了一份‘强富美高’的成绩单,擘画了一幅‘品质江苏’的新蓝图,激励我们一起跑出‘走在前列’的加速度。高站位擘画、高质量打造、高水平建设、高标准推进、高效能改革,体现省委、省政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托起江苏儿女稳稳幸福的坚定决心。”她表示,将牢记嘱托再出发,坚持为民代言,注重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为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自豪、自信!”省政协委员、阜宁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上海路校区副校长周德进在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表示。“2024年全省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12个,2025年仍然继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一线教育人,我看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他表示,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贯彻落实中奋力争先,为“强富美高”江苏新实践再立新功。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5年十大重点工作。同时提出,将优化安排12类45件民生实事,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切实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做好各项工作,充分激发“信心的力量”至关重要。

省政协委员、南通市通州区政协主席成宾认为,江苏的基础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而言,长远的信心实际上与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很大关系,把教育抓好,我们的信心才会增强。”如何进一步提振信心?成宾表示,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传承好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真正把孩子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勇挑大梁,向“新”而行显担当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布局新质生产力急需学科专业,强化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创新策源地作用”。围绕履行高校担当,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省政协常委、省重点智库“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教授沙勇认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大对专业、学科及时动态调整的力度,缩短课程调整周期,实施“江苏新质生产力专业、学科”专项建设工程,确保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与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匹配。他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全程、联动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升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吴迪说:“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原创动力,进一步推动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同时,他认为高校应当抓好高端人才培养,南大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就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解决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问题的新举措。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其中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江苏已经拿到这场产业竞赛的‘入场券’。”省人大代表、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顾菊平告诉记者,我省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经验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资源,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如何瞄准新目标,让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跑起来”?顾菊平建议,要持续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产教融合、人才队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集中发力。苏州科技大学将加快推进光子、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工业智能等产业学院建设,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推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康养、商业服务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2024年,淮阴师范学院新增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迎来了研究生教育全面布局的新阶段。省人大代表、淮阴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杨颖说:“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将加快学科优化重组,着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在更高水平上培养有用之才、做有用科研、产出有用成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省政协委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田敏认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他说:“职业教育必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创新、深化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探索,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区域产业结构上,培养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鼓足干劲,提质增效展作为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把“任务图”变为“实景图”?针对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全面提升育人质效,助力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发展,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议题。

省人大代表、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小学教师万绘扎根乡村教育近40年,在她看来,如今的乡镇小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体育类、科技类、艺术类等特色课程不断满足学生需求。万绘认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发展急需优质的教师队伍。她建议,要培养新时代扎根乡村教育的“大先生”,厚植教师的乡村教育情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激活乡村教师的“生长力”,促进乡村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背景下,科学教育承担着特殊的价值和使命。省政协委员、南京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朱焱认为,中小学校在开展科学教育时,最重要的立场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把科学教育看成特长教育或拔尖教育,更不能等同于学科竞赛。“一所学校科学教育做得好不好、实不实,主要是看科学类国家课程实施质量高不高,科学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优不优,‘科学+’的大科学教育观在全体老师意识中强不强;还要看学校的课程、社团、实践活动有没有覆盖全体学生,能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近科学、热爱科学,培养出与时代发展匹配的科学素养。”

省政协委员、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曹新跃建议,要紧密结合国家科学教育的时代要求,将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彰显在高中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的教学实践中。

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特需孩子融入社会、获得社会尊重,需要家门口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需要与其就业紧密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此,省政协委员、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康立为建议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特教+职教”的融合办学理念,探索筹建省级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并通过建立“分校”的形式,创新录取方式,形成全省统一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特殊教育五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新体系,让特需孩子有更好的升学空间、就业通道,更好地帮助他们自立自强。

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实施高等教育筑峰引领行动,加大“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省政协常委、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认为,“双一流”建设让高校发展很快,但是同样有一些地方亟需更大突破、更大投入和支持。今年,他带来了“加强对在苏办学的部属‘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持力度”的建议,他希望,尽快出台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计划,并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下一个周期中增加对省内部属高校优势学科的支持建设力度,汇聚更多资源,力争在重点领域和方向上培育更多的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