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劳动砺心志,实践促成长
■仪征市马集镇中心小学 陈松
生活即教育,劳动即课堂。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五育”并举,近年来,仪征市马集镇中心小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内外联动、整合资源,学科融合、创新课程,积极探索跨学科视域下的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化“劳动+”课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磨练意志品质,提升劳动技能。
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体验劳动艰辛,培养劳动精神。学校秉持“求真知、求创新、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构建丰富多样的农耕劳动课程群。利用边角空地建设“求真农场”,划定区域、班级包干,从选种、松土、下种到浇水、施肥、除草、灭虫、采摘,全程由学生参与并记录。通过开展立春春耕播种、夏至田间管理、秋分收获等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农耕知识,还深刻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同时,建立黑莓实践园,布置农耕文化宣传长廊,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民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民俗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如开展“有梦想一起飞——DIY风筝”主题探究、“香囊摇曳庆端午”以及元宵节龙灯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劳动技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
创新劳动内容,培养创新思维。学校着力打造创意劳动课程群,包括妙笔小画家、现代小农夫、智慧小鲁班、机器人创客等内容。依托课程群,积极开展多种社团活动。在“机器人创客”社团活动中,教师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并通过数据分析实时监控学习进度。创新、走心的劳动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打造学科教学新样态
挖掘学科蕴含的劳动价值。各学科教师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创新作业设计,促使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有效融合。例如,语文教师教授《悯农》时,组织学生观察、参与农作物种植,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培养学生珍惜食物、尊重劳动的意识;在教授《祖父的园子》时,模拟种植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设计跨学科劳动实践项目。例如,学校围绕大蒜种植主题,结合各学科特点设计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劳动课上,学习如何正确种植大蒜;科学课上,了解大蒜的水培种植;语文课上,学写一篇观察日记;数学课上,估算大蒜数量和计算种植面积;美术课上,描绘大蒜生长图谱……在跨学科劳动实践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学校加强与社区、农业基地合作,内外联动资源,组织学生前往农业基地实地考察或劳动实践,不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自主自立,培养独立性。学校以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独立性为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服务,如独立完成整理书包、收拾文具等个人事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参与家务,培养责任感。家务劳动是日常生活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引导学生学会整理个人物品、打扫房间、烹饪等,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让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升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服务班级,感受劳动快乐。教师组织学生轮值班级的劳动岗位,引导学生自主制订班级服务计划,同时开展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劳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服务他人,弘扬雷锋精神。学校设立文明监督岗、红领巾志愿岗,积极开展“争做环保卫士,共享绿色未来”等公益活动。同时,成立相关劳动社团,如“哈雷先锋”社团,定期组织少先队员打扫校园、慰问孤寡老人、参与植树劳动等,鼓励学生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
如今,校园里到处是小小劳动者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