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灌云县沂北中心小学 潘如军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学科内在逻辑的能力。小学生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正是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能促进他们终身发展,因为这种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乃至生活中各种问题所必需的。
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切实需求,充分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制订有效的数学思维培养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基础公式和基本定理,系统规范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其步入数学课程高阶学习阶段奠定基础。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涵盖多种思维能力,如归纳能力、演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正向和逆向思维能力、类比能力和推理能力等。这些思维能力是在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猜想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对外界新奇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创设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同时,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自主探索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下反馈,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切实需求,以此为基础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
此外,教师还应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并尝试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和技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实施激趣教学,通过开展小组合作计算、分组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其数学思维。
转变数学教学模式
明确数学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只有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明确地把握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构建新型课堂,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深入认识并理解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自主学习意识强,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年段特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讲解“多边形面积”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搜集与之相关的动画视频资料,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放映,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公式内涵与本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机械式的练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但也忽视了知识应用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比如数学游戏、实验、项目制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强化知识整合能力
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初始阶段,知识整合能力不够强,遇到不同的知识结构往往无法进行有效整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的整理、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建构,使其对知识点、线、面的横向关系获得一定的认知,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其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探究,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内容串联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探寻正比例和反比例两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进生活事例和身边案例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活跃学生数学思维。比如在学习“比例”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切蛋糕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按照比例分配蛋糕。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加深对数学解题方法的了解。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活化探究任务,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制订有效的数学思维培育策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