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乡土文化视域下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社区教育中心 吴亚平 镇江市丹徒开放大学 华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强大动力,对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导致乡村传统的伦理价值秩序发生改变。守护中华农耕文明、重拾乡土价值、重塑乡土文化,既是历史的呼唤,也是现实的需求。社区教育作为乡村社会文化的重要单元,在乡村文化创新和乡土文化重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守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开发和提升乡土文化、创新和发展乡土文化3个方面,探讨乡土文化视域下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
重视传承,唤醒“集体的记忆”
重拾家族文化,唤醒乡村记忆。家族血亲是家国同构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祠堂和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值得传承的财富。社区可以借助社区文化礼堂等平台,开展家族文化等大众性文化活动,帮助家族成员增强家族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引导祠堂文化和家族文化发展,将祠堂和家谱变为培育时代道德风尚的新场域、新载体。
重现民俗文化,巩固乡村认同。乡村民俗古老而丰富,是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村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共同的乡村民俗文化活动是塑造村庄价值认同的基础之一。社区教育应关注民间风俗和生活文化,开展系列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更多的村民在农忙之余、节日之际参与其中。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成为乡村文化宣传的新平台和乡村伦理重建的新纽带。
重温地域文化,强化乡村归属。社区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尤其通过开展“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唤醒人们在现代文明匆忙脚步中渐行渐远的记忆。同时,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增强村民的归属感。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加强村民的公共意识和合作精神,激活乡村本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建设目标。
深入开发,寻找“回家的路标”
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社区教育应助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普及广场舞等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实现创新性重构。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遗存,如舞龙灯、舞狮等,通过活动唤醒文化记忆,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增强乡村文化内涵。在乡村文化创新实践进程中,应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贵州榕江“村超”和台江“村BA”等案例表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为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社区教育应鼓励和支持村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使乡村文化不仅突破传统乡土资源的局限,还赋予乡村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
融合创新,奔赴“诗意的远方”
建设人才队伍,提供动力支持。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社区教育应建立多元、开放、融合的人才引育运行机制,推进外部资源与村民主体力量有机融合。可以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比如强化对生产经营、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农业农村科技等本土人才的系统化培训,积极培育和壮大下乡、返乡创业就业人才队伍等,为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拥抱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重塑乡村文化当代价值的前提是夯实乡村经济根基。当前,新兴数字技术逐渐向乡村地区延伸覆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机遇。中联智慧农业旗下的峨桥智慧农场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为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数字化解决方案。鉴于此,社区教育应积极引导和支持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推动现代农业向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转型。同时,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和发展,用新质生产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