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真实学习,探索“本真课堂”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指向真实学习,探索“本真课堂”

■ 唐玉辉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在“本真文化”的引领下,逐渐明确“本真教育”的办学主张,深入进行“本真课堂”的教学探索。学校项目组在梳理总结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开展的研究——“本真课堂:指向真实学习的教学探索三十年”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该项目获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两年来,项目组围绕深化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展了扎实的实验,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凝聚价值共识,

深化和推广“本真课堂”教学范式

“本真课堂”探索初期,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建立主题征集机制,各年级教研组长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收集每位教师关于“本真课堂”的问题,从真实起点、真实探究、真实成长这三个维度确立了15个校本研究小专题。项目组在“本真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培训进行了系统设计。在专家团队的“理论风暴”、教学团队的“地毯式听课”中,全校教师对“本真课堂”的研究达成了价值共识。

专家引领,深入解读教学范式。“本真课堂”以儿童积极学习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包括“确立真实起点—引导真实探究—实现真实成长”三个阶段,即课前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风格和情感态度的起点,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真实探究,通过“创设情境·聚焦问题”“启发思考·引导探究”“组织交流·点拨答疑”“搭建支架·引导建构”“拓展延伸·引导评价”五个环节实现“人与环境”“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预设与生成”“体验与建构”四项互动,推动基于数据与证据的教学改进、情感价值观的内化和知识具体化应用,最终实现人的真实成长。项目组多次组织培训,细致、具体、深入地解读“本真课堂”的教学范式以及“五环节四互动”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促使全校教师形成价值认同。

典型示范,打造“本真课堂”样板课。项目组核心成员执教示范课,并在说课中结合“本真课堂”教学范式进行解读,深化教师对“本真课堂”的理解。教师备课时聚焦学生的真实起点,确立更加适切的目标;情境的创设更加多元,更具有启发性、引导性,更加聚焦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面上推广,开展“三建”式课堂提优行动。学校所有研讨课都经历了第三梯队教师初建、第二梯队教师重建、第一梯队教师再建的研修过程,力求每位教师都能清晰地把握和应用“本真课堂”的教学范式。

节点展示,呈现成果应用新样态。项目组借助“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活动”“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观摩”等各类平台,为教师们提供展示“本真课堂”教学范式的舞台。

融合“双新”理念,

丰富和发展“本真课堂”内涵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项目组围绕“大概念”“任务群”开展主题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探索,使课堂面貌得到显著改变。

立足大单元教学,提升“本真课堂”品质。语文学科在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围绕低年段的“梳理与探究”、中年段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高年段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进行了不同课型的设计。数学学科纵向统整,横向贯通,围绕“量感、数运算一致性、空间观念、符号意识、数量关系、数据意识”六大概念展开大单元教学。英语学科依据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分别从聚焦主题、演绎主题、深化主题三个层面进行学科范式的实践和研究。

探索跨学科学习,厚植学生综合素养。项目组突破了原先的单科教学模式,尝试组织课堂跨学科学习活动和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科之间的跨界打通。丰富多彩的学科学习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强调“课程育人”,实施学科拓展课程。开展延时服务以来,项目组的眼光从课堂转向课程,用“课程育人”的理念引领成果的培育与深化,推动延时服务课程化实施,形成了学科拓展课程。课程的实施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元多维评价,在多样化研讨交流和及时点拨深化中,努力促进长远性目标的达成。未来,学科拓展课程实施方案将人手一册,为教师实施课程提供行动指南,实现“本真课堂”让师生“有滋有味地学习”的愿景。

聚焦智能研修,

探索和实践本真特质的精准教学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将“本真课堂”置于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中,从“真实并举”走向“真实融合”,从而实现师生的真实成长。

智能研修,开启精准教研之路。学校教研共同体的每位成员均需使用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确保完成两次研修。磨课中,每位教师都要借助智能研修模块导出的数据报告向磨课团队请教,共同找出课例改进的“数据证据”。项目研究不断创生出新的教研模式,目前已形成“一课多建”“数字化课堂”等研究形态,以及“1+4+6”专题研究及汇报机制、“305”日常研讨机制、“420”集体备课机制等。在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项目组又大力推进“1+3”教研模式,即一个月全体学科教师集中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研讨并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各校区开展3次自主教研活动,教师们的参与面更广、研究内容更聚焦、教研活动更高效。

数据实证,驱动智能图谱个性化推送。教师利用智能研修平台,一方面可以基于测评数据,对自己的“教”进行评价和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精准数据了解每个学生的特征与学习需求,分析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合理安排下一步教学。项目组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生成学生的学情报告,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趋势,并结合学生的性格、兴趣、潜力等综合因素给予更科学的发展建议,推送适合每个孩子的智能化知识图谱与智能练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作者系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本文系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本真课堂:指向真实学习的教学探索三十年”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