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传承千年文脉,打造育人文化场
■封留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育人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江苏省泰州中学传承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安定书院”的千年文脉,挖掘学校文化传统,并进行时代化改造,打造“新安定书院”育人文化场,让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充分协调融通、互化给力、互哺共生,进而产生最大、最优的育人合力,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育人文化场的内涵特征
系统性。“育人”是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协同、全面发力。“新安定书院”育人文化场中,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生涯导师、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协同参与、全面覆盖,职责明确、充满活力。
主体性。“新安定书院”育人文化场有两层意思:一是适应学生现在的需要,为所有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机会,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承担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师研究学生,学校为学生的潜能发展提供充分的可能性。
时代性。“新安定书院”育人文化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形式、方式、评价和制度的变革,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让课程为社会发展服务,让学习过程变成体验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和形成核心素养。
育人文化场的运行机制
“五全”并举的系统化育人机制。学校坚持全员育人,要求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生涯导师等全员参与,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凝聚合力;坚持全程育人,高中三年分别聚焦“成人、成长、成才”主题,按不同年级、不同要求,形成“三年一体化”育人格局;坚持全面育人,开发实施系列化德育课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坚持全科育人,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学科育人一体化;坚持全域育人,老校区文化底蕴深厚,新校区体现书院气质,嵌入“百廿新学”文化元素,努力构建“新安定书院”育人文化场。
“五育”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机制。“五育”融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学校始终坚持“主题德育培根铸魂、活力体育强体健心、缤纷美育怡情养德、劳动教育磨练意志”,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始终强化“五育”跨学科融合,科学安排课程内容,着力“健全完善评价机制,扬长补短促提升”,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全力搭建协同育人工作平台,从学校、家庭、社会、同伴、自我等方面建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健康成长;常态化开设家长学校大讲堂,推动家长育人能力提升,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争取社会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育人功能;加强学生之间互动协作,注重学伴互助,打造“青爱小屋”,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
育人文化场的基本样态
“会说话”的物质文化场。学校设计书院式人文景观,不仅融入现代校园的空间特征,还融入德育主题活动——“我是校园讲解员”“指尖泰中”手绘校园地图和“老校区寻根之旅”等,丰富了“以物化人”的文化载体,重塑百年名校的书香氛围,推动书院气质的校园文化创建。同时打造“会说话”的校园环境,高度重视年级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实现育人功能与感官审美的统一。
“知能达用”的教育教学文化场。学校吸收借鉴“分斋教学”的精髓,构建了“体用”课程体系,“体”指向核心素养和学科本质,“用”强调学科实践育人。学校的“体用”课程体系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课程设置上突出“整体性、融合性”。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统整为基础类、拓展类、综合实践与创新类三大类课程。在学科内部,根据知识的连贯性,采取横向拓展、纵向加深、多向“链接”的方式,对各年级教学内容进行统整优化,突出“三年一体化”整体设计。在学科之间,以“用”为基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项目式学习加强学科的横向关联和纵向衔接,开展跨学科研究。
二是课程内容上强调“丰富性、选择性”。“体用”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五育”融合,先后开发涉及主题德育、学科智育、活力体育、缤纷美育、劳动实践、心理健康等方面180多门校本课程。学校不断优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对接“强基计划”,开设英才课程;与清华、北大、南大等高校加强合作,开设“双高”衔接课程,为有发展潜质的学生“铺路架桥”。
三是课程实施上强调“层次性、阶段性”。学校开展“行政班+走班”教学改革,采用“分类组班、分层教学、选修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基础课程分层分类走班、拓展课程同年级走班、综合实践与创新课程跨年级走班”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因材施教真正得以落实。
“明体达用”的精神文化场。为丰富“体貌明亮,知能达用”内涵,培养正德、刚德、柔德“泰美学子”,学校为学生品德成长搭建平台,通过各类德育项目的推进,促进学生品德的自主发展,努力培养具有泰中特质的“三德”学子。一是树立担当之德。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爱国与立志、道德与法治、责任与奉献、文明与习惯”等主题开展活动,并成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治事团”,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二是砥砺坚韧之德。开展拓展训练、高三校园夜奔、成人仪式等励志活动,推进“无奋斗不青春”励志行动项目,培养学生坚毅品格和拼搏精神。三是涵养宽柔之德。举办道德讲堂和班会公开课,组织校园劳动岗位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为鼓励教师争做新时代“安定先生”,学校积极引导教师传承胡瑗“胸怀天下、锐意改革、勤奋不懈、心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教育为什么,教师怎么做。一是引导教师像胡瑗一样正人正己。学校精心组织新教师入职宣誓活动,每学期开展师德教育第一课、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等活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是引导教师像胡瑗一样爱生如子。学校开展“教师妈妈”特色项目“缘爱小屋——校园成长之家”行动,让每一个班主任都成为“教师妈妈”,带动所有教师成为心怀仁爱、视生如子的“教师妈妈”。三是引导教师像胡瑗一样乐于奉献。每年教师节,学校开展校长特别奖、优秀团队奖、胡瑗教育奖、洪宗礼奖、春蚕奖、最美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对勇挑重担、甘于奉献、业绩突出的教师和团队进行表彰,树立身边的榜样标兵,全面展现新时代“安定好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
“健康向上”的行为制度文化场。学校不断健全目标考核制度,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各学年度目标要求,做到人人有目标,激发教师队伍的“精气神”。学校修订出台岗位晋升方案、年度考核办法以及高质量发展奖励方案,逐步建立系统化激励制度,形成一系列实绩导向机制,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同时,不断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建立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梯次培养机制,建构系列化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引导和帮助教师根据自身专业与兴趣主动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中学原党委书记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本文系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新安定书院’育人文化场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