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省各设区市陆续进入“两会”时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工作“划重点”——
释放教育“破题”新信号
本报讯(记者 董康)近日,我省各设区市相继进入“两会”时间。作为最大的民生,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2024年度教育工作进行了高度总结与概括,并就新一年里如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作出明确部署,释放出教育“破题”的新信号。
1月12日,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市长陈之常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教育方面,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升教育强市建设水平、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人才引育留用质效,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月15日,出席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人大代表票决产生该市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教育领域涉及的内容包含:提升学校设施标准化水平,推进中小学普通教室空调安装及更新工程;持续开展学生脊柱健康筛查,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依托高校院所、重大创新平台、科技企业、中小学校等各类创新资源,新设立20家科普教育基地,为青少年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传播前沿知识;拓展儿童成长活动场景,建设8个儿童友好街区;加强重点儿童群体暑期关爱,开办不少于180个爱心暑托班。除以上牵头项目外,南京市教育局还将配合相关部门,升级改造200个校园周边技防设施。
无锡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优化基础性公共服务。推行多孩家庭子女“长幼随学”;新增普惠性幼儿园托位2500个以上;加快4所优质高中分校建设,稳步提升普通高中升学比例;开工建设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建成市盲聋学校。此外,无锡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还表决通过《无锡市职业教育条例》,进一步推动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无锡着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不断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把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多次被省政府激励表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设区市。
1月8日,常州市召开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获悉,2024年,常州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43所、竣工17所,增加学位1.15万个,创成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3个,全域创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为全省唯一;新增省级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学校10所,普高招生计划持续扩面。2025年,该市将统筹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完善适应人口变化的学位资源动态监测调整机制,合理优化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争创全域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深化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加快职普融通、职技贯通和产教融合,全面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1月12日,苏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对2024年全市各项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并为2025年工作画出“路线图”。在教育方面,该市提出,将推动普通高中扩容提升、增加学位2.1万个,支持职业教育面向产业办学,为苏州学子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实施“强体润心”提升工程,关心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立法,建好心理援助平台。推进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全面落实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倡导全民健身,建好用好公共体育设施,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南通教育在2024年也取得长足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9所,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6所;高考成绩保持高位均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经验全国推广。在此基础上,南通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打造全龄友好城市。新增普惠托位4000个,托幼一体幼儿园占比超50%;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新改扩建中小学9所,新增省优质幼儿园9所;整合资源启动市科技馆、少年宫建设。
今年的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则强调,要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名校+新校”、跨学段联盟发展,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94%以上。加快高品质高中、特色高中发展,实现高考综合水平跃升。探索基础教育减负新路径,推行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和品牌校40所,悉心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推进中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突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做强市域产教联合体。支持江苏海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记者了解到,2024年宿迁教育资源配备不断优化,新改扩建学校16所,增加学位3.06万个,15所幼儿园创成省市优质园。2025年,该市将投入15.4亿元,实施7个“教育发展补软提质”项目,包括新改扩建学校8所、新增学位8580个,培养乡村骨干教师400人,开展青少年进基地、进场馆活动100场以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