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深化人才培养,一端助力企业发展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运行政行企校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一端深化人才培养,一端助力企业发展

■本报通讯员 骆建建 吴昊

近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15个产业学院“国产工业软件与智联制造产业学院”成立。常信院将以该产业学院为载体,与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合作,共同推动国产工业软件、信创产业、智联制造等创新发展。

近年来,常信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5%以上,在江苏就业学生数占比85%以上,在江苏“1650”产业体系相关企业就业学生数占比75%以上。

隆冬时节,“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却一片火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由“思瑞智慧测量学院”“三菱智能制造学院”“固高固立智能装备学院”三大实体构成,在这里,近300名学生运用虚拟仿真实践与真实产品生产实践系统开展生产性实践。不久前,该校“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入选教育部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据该校智能装备学院院长史新民介绍,3个产业学院分别对应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依托企业文化开展素质教育、依托岗位需求开展专项技能训练、依托技术应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名教师挂靠1个企业、完成1项企业项目、建设1门专业课程、指导1个学生团队、参加1项大赛,打造教学设备虚拟化、学生学习角色化、实训项目企业化、技能培养递进化、教学过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系统性解决实践条件不足、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

如何整合运行政行企校资源?常信院构建“统筹有力、调度有方、衔接有序”的合作模式与配套机制。学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解剖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症结,逐一理清学校、教师、学生、专业各方诉求,制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三年规划(2023—2025年)》,创新打造“对接产业、需求导向、多元协同、利益倾斜、绩效评估”的校企合作模式。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朱敏表示,该模式以找准对接点、平衡管理权、利益可倾斜、绩效可评估为方针,持续打造一院一特色、一群一品牌、一专一名企、一师一企业、一生一项目,不断推动学校产教融合水平提升。

依托该模式,常信院与企业联合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3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及数十个校企合作载体,包括开放型区域实践中心、产业学院等,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提升、基地共建、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例,校企组建理事会,明确各方投入,共同实施发展规划、平台建设、资源开发等工作,搭建混编师资团队,保障教学质量,紧跟产业主流技术,推动高薪就业。”该校校企合作处处长邓志辉说。据统计,近年来,该校毕业生满意度从92.61%升至98.09%,用人单位满意度从89.45%升至96.15%。

校企合作一端连着人才培养,一端连着企业发展。常信院通过持续推动校企高质量协同发展,集聚校内优势力量,引进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优质资源,围绕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成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与企业共建20余个科研平台载体、10余支科技服务团队,针对企业技术瓶颈开展“一院一区、一院一镇”“常信博士企业行”等活动,积极赋能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实融合强省建设。

两年来,常信院为15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等服务,形成各类解决方案近3000项。此外,该校为常州、盐城、镇江等地600余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教练式”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开展“智改数转网联”诊断项目。“我们希望用这些成果反哺科教融汇,推动前沿技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陶大伟表示。

“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进程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战略任务、重点工作。我校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党建,为江苏‘1650’产业体系建设作出常信贡献。”常信院党委书记成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