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苏式教育”作答“时代之问”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苏州不断丰富“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的教育内涵,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教育新实践——

用“苏式教育”作答“时代之问”

■本报记者 殷建华 缪志聪 陈思洋

苏州各市(区)积极实行课程游戏化改革,努力让每一个幼儿接受优质教育、每一名师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提升。图为张家港市新南幼儿园儿童开展户外运动。

 

苏州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教育是这座城市文明昌盛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文明进程最强有力的支撑。多年来,苏州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中,一直扮演着“敢为天下先”的领跑者角色,也凝练出立足本土、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苏式教育”。漫步苏城,总能触摸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向教育现代化大步迈进的蓬勃脉动。

聚焦“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之问,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大坐标系”中,近年来苏州奋力书写教育强市建设新答卷,不断丰富“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的“苏式教育”新内涵,不断提升教育生态质量水准、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强新时代“苏式教育”品牌,主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学在苏州都挺好”。

坚持高位布局——

明确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

2024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召开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会,明确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高校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力和支撑力。“近年来,我们通过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改革发展,以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优化组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抢占发展主动权。”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许文清表示。

如果苏州经济高速发展缘于市场化改革,那么教育快速发展则缘于强有力的政府主导。2024年,苏州全市财政教育支出预算460.9亿元,投入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这笔巨额投入背后,是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信念。近年来,苏州以一个个五年规划研制部署为统领,以一年年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为节点,将教育资源、办学结构、人才选拔等进行优先布局、优先配置,让全市教育事业驶上了高速公路,开启了“自适应定速巡航”。

2023年7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投入使用。区别于本部的专业设置,南大苏州校区紧扣数字经济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与苏州产业高度契合的工程学科。据了解,该校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化生医药与健康工程”“地球系统与未来环境”“数字经济与管理科学”五大学科群,极大程度满足了区域对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苏州高等教育布局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为深入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当前,40所高校在苏州设立51家研究院或高等教育研究院,C9高校全部在苏州布局,牛津、杜克、蒙纳士等合作项目水平不断提升,苏州大学吴江未来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顺利启用,经教育部同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苏州新设中医类研究型大学事项在“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中期调整时顺利纳入,为城市产业持续赋能。

2024年9月,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启动建设,苏州作为核心承载区之一,以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为主,周边其他产业领域为辅,打造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展示、服务、孵化、交易、引育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中心”。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为了持续强化产教融合发展,苏州定期发布产业、企业需求清单,协调高校专业与苏州产业链条融合发展,在苏高校紧贴苏州“1030”产业体系建设需求,面向地方产业不断优化专业设置。2020年以来,苏州本科、高职高专院校分别新增专业50个和150个,其中45%集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以及大健康等新兴领域,在苏高校与苏州未来产业相关的专业超160个。

目前,苏州聚焦“1030”产业体系建设布局,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任务,累计培育1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2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对接苏州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核心信息技术和汽车及零部件10个产教融合联合体。现已建成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0个和产业(企业)学院84家,先进半导体、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43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基地)”落地苏州,将全面助力苏州人才供需适配,助推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地方社会影响力。

深化综合改革——

提升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

2013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2019年,率先成为首个承办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设区市;2021年,率先启动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2022年,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南》成为全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领域的省级地方标准……在教育改革道路上,苏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率先”,生动诠释了“走在前、做示范”的深刻内涵。

改革给苏州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苏州深度梳理人民群众对教育领域反映强烈突出的问题,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市内全域统筹发展的工作意见》《苏州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开展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路实践。

针对“双减”工作,苏州深入推进教育治理市域统筹,按照“1+X”工作模式,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校家社协同、监测指导、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方面持续出台系列配套文件或意见,扎实推进“双减”,打好校内校外减负的组合拳。目前,苏州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100%全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机构压减至 50 家,压减率达 96.2%,完成压减量全省第一。

漫步在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可以感受到校园内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随处可见学生创作的版画、素描、苏绣等作品。作为一所以美术为特色的省高品质特色高中,这里的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普惠式的美育课程。“这几年,学校高考整体成绩都不错,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走美术高考路线,但是在高中3年的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在美育的浸润下成长为阳光、自信、善于发现美的人。”该校美术教师张云芳表示。

教育均衡并不意味着“千校一面”。苏州全面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扎实推进高品质示范、高品质特色高中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形成了苏州市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分类发展的多元发展格局,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不同特长、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能在高中阶段绽放光彩。

在拥抱数字化浪潮的进程中,苏州积极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将智慧教育作为重要力量,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从2014年启动实施“智慧教育”工程以来,该区先后建成国家级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逐步构建了全门类学科素养图谱、全学程学科课程资源体系,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此外,针对“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个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苏州以变革育人方式为手段,建立青少年创新学院,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2024年,在5科奥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的学生达120余人次,数学、化学、生物竞赛获奖数均位于全省前列。

坚守人民立场——

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

“我们请1名专家,6所学校的教师都能获得成长。”梁丰初级中学原党总支书记、梁丰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原总校长施建东对“结对”有着独到经验。自2015年开始,张家港实施集团(联盟)化办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经过近10年的努力探索,张家港优化整合7个教育集团、21个学校教育联盟,优质学校品牌辐射力度不断增强,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梁丰初中教育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张家港市教育集团(联盟)化办学改革是苏州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学生的有力探索。目前,全市已形成一体管理型、一体多区型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覆盖率100%。去年初,“惠学苏城,学有优教”工程被确定为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苏州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间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学校环境古朴优美,老师们也很有耐心,还有许多有趣的非遗课程,在这里读书我很快乐。”王彤彤就读于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依据苏州入学新政,2024年9月,她顺利入读初一。据彤彤父母介绍,他们一家7口来自安徽阜阳,夫妻俩都在苏州务工,交社保8年积480分、居住10年积300分,外加年龄、文化程度、无偿献血等附加分,总分远远超过了积分入学资格线。“孩子上学有了着落,我们终于安心了!”

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程度一直备受关注。为切实提升企业及外来用工子女的获得感、归属感,2024年2月,苏州市教育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苏州市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市民化待遇、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要求,重点实施20条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保障措施。同时,落实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紧缺型人才子女入学优待政策,共安置51名高层次人才子女、2042名紧缺型人才子女入学。2024年全市积分入学准入率超过九成,创历史新高。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优质化的新期待、新需求,苏州聚焦“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办学理念,有序推进《苏州市“十四五”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做好教育供给保障,不断丰富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中小学、幼儿园设点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据统计,2024年全市新改扩建并投用中小学、幼儿园73所,增加学位约7.9万个。可调节式课桌椅、智慧接送系统等校园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完成约3万间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改造,基本实现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实现中小学校教室空调安装全覆盖。“全市处处有新学校、学校处处有新亮点”成为苏州的亮丽名片。

目前,苏州800余所中小学校已100%完成专职校医和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工作,实现中小学校医每年接受学校卫生培训全覆盖,各地各校扎实推进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试点开展“一校一社工”活动,面向学生提供心理干预、个案服务、社工课堂等专项服务。全市中小学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活动参与率均为100%,校、区、市三级艺术节活动常态化开展。值得一提的是,苏州还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并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为苏州人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提供了宽广平台。

强化尊师惠师——

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教必先强师,擦亮“苏式教育”品牌,师资是首要支撑要素。多年来,苏州坚持引育并举,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方面,加大教师招录培养力度,实施名校优才计划、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苏从教。另一方面,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加强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开展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惠师强教新十条是给我们每一名苏州教师的大礼包,从职业发展到生活关怀,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我们的重视和关爱。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为我们的职业生涯护航,我感到满满的幸福!”作为2024年9月入职苏州市立达中学校的一名新教师,金烨最大的体会,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幸福感”。

金烨是苏州14.69万名专职教师群体当中的一员,他们的“幸福感”来源于两份政策文件。2022年,苏州市政府出台关爱激励教师十条措施,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激励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精心从教。为持续加码惠师强教举措,2024年,该市在关爱激励教师十条措施的基础上,出台苏州市惠师强教“新十条”,稳步提升教师权益待遇保障水平,提升教育工作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这既是培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也是传承苏州优秀师道文化的必要之举。

尊师惠师,重在行动。“新十条”包括创优引才留才环境、统筹机构编制保障、深化教师管理改革等十个方面,服务对象涵盖大中小幼各学段教师,兼顾普职特教各领域,一项项具体部署瞄准教师“刚需”,既展现制度善意,又充满决策温度,为育师强师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政策供给和操作办法。

例如,在创优引才留才环境方面设立专项资金,起草研制《苏州教育“三名”工程建设五年规划(2025—2029)》,培养造就一批“苏式教育”名师、专家型名班主任和领军型名校长,助力领军型、拔尖型教育人才再发展、再攀高,带动全市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在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方面,将推进教师职称岗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竞赛教练等紧缺专业教师职称评审“一事一议”机制等,实行分类评价,畅通教师发展渠道。在激发青年教师活力方面,将推进实施新教育实验五年行动计划,遴选培养不少于100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并建立破格遴选推荐机制,为教育教学突出的青年教师开辟专业发展绿色通道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十条”鼓励各地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出台更多惠师强教举措,为广大教师办实事、解难事,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让尊师重教不再是教育系统的“自家事”,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行动的系统工程。

目前,打造“苏式教育”已成为苏州各地办学的有力抓手,也为践行“学有优教”树立了标杆。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表示:“我们将持续推动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持续擦亮新时代‘苏式教育’品牌,形成人文经济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用实干实绩答好‘教育强国、苏州何为’的时代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