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开启“感知生命”的探索
——读《你好,生命》有感
■许波
《你好,生命》
姚玉红 吴双磊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你好,生命》是同济大学生命教育课的成果总结,更是一部生命教育启示录。本书围绕孤独、联结、选择和韧性等主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真实的案例为青年读者展现生命的深刻内涵,带领读者展开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
本书从心理学与哲学视角开掘,既注重个体成长的心理变化,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兼具哲学深度与实践价值,不仅帮助读者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为当下年轻人在迷茫与挑战中找到前行力量提供了具体指导。
从三大维度开启生命教育
内在觉知:认识“我是谁”。编者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人生命题,强调自我觉知是理解生命的基础。在第一章中,编者以一名大学生感到迷茫为引,揭示现代青年面临的意义危机。编者指出,这种危机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变化与个人内在成长不同步的结果。
本书强调,内在觉知既关乎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也关乎对孤独的接纳。在第四章里,心理咨询师劝导学生直面孤独,并指出,孤独既是痛苦的来源,也是成长的契机。孤独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更能教会他们处理复杂的情感。
联结与超越:理解人际关系的深层价值。本书重视人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联结对生命的意义,通过探讨亲密关系与家庭纽带展现联结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编者在第五章提出,联结不仅是情感的需求,更是生命的动力来源。书中提到的母婴“静止脸”实验,生动揭示了早期情感联结对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此外,编者还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联结,引导读者从中找到回归本源的平衡感。比如,通过与大自然接触,大学生能够缓解压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业与生活挑战。
选择与韧性:在挑战中成长。在第六章和第八章中,编者深入探讨了选择的力量和韧性的意义。选择是自由的体现,但自由也意味着责任与取舍。通过分析《月亮与六便士》的情节,编者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如何在追求自我与履行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直面挫折、淬炼韧性是贯穿全书的重要主题。本书引导青年读者如何在面临学业压力和情感困扰时寻找意义,如何通过“恰到好处的失败”培养内心的韧性。
对大学生及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启示
笔者以为,本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尤其在“孤独、联结、选择、韧性”4个维度为高校学子及其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启示。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宿舍人际关系。青年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在人际边界、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容易产生误解或冲突。书中强调联结的重要性——情感联结不仅能给予自身支持,还能让人们在矛盾中找到彼此相处的契合点。比如,辅导员或班主任可在宿舍层面组织团队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情感分享等方式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减少因差异而导致的孤立或对抗。
其次,把握开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节点。面对“专业选择是否符合兴趣”“毕业后要不要考研或求职”“是否该听从父母的意见”等问题,学生常常陷入焦虑与迷茫。本书提及的选择与韧性对于化解此类困惑具有方法论的启迪。选择背后蕴含个人责任和社会期望,难免带来压力。但正因如此,学生才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鼓励学生分阶段设立目标,循序渐进尝试各种实习或社团活动,同时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在挫折中坚持和调整的韧性。
最后,助力化解大学生活常见的“孤独感”。或熬夜备考,或难以找到兴趣相投的同伴,学生会产生无人可诉的孤独感。但正如书中所言,孤独并非负面体验,更是审视自我、汲取内在力量的契机。高校教师或心理咨询机构从业者可以通过团体辅导、艺术治疗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孤独时学会与自我对话,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辨清人生方向的契机。
《你好,生命》引导青年群体对内在成长给予更多关注,也为高校塑造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引发读者感悟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从而发展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