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借鉴园林艺术,构筑思政课堂的精神花园
■ 李勇斌
中国古典园林举世闻名,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也集中荟萃了中国历史文化。其“咫尺山林”的造园艺术、清雅平淡的审美意蕴、崇尚自然的精神意趣,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课程资源,也能给予我们教学智慧。园林作为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物质空间,其最高审美理想就是明代造园家计成所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作”是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天开”要求遵循客观规律,人工布置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借宝玉之口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可见,任何艺术都是取法自然与超越自然的统一。
由此观照思政课教学可以看出,有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思政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处理好“人作”与“天开”的关系。思政课程代表国家意志与主流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部分教师简单照搬教材的话语体系,缺少将教材理论话语向教学生活话语转换的意识,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相济,只知道大开大合,不懂得以小见大。灌输式、口号式的“人作”太多,启发性、生成性的“天开”太少。甚至在课程改革中将议题教学固化为认知主义倾向的“三段论”,即用一个中心议题和三个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分论点贯穿课堂,这种单一化、程式化的“人作”,虽然具有结构规整、说理充分的优点,却无视知情意行协调一致的育人规律,无视学生审美、情感、交往等多方面的需求,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疏远了学生。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科自身特点。只有建立在尊重学生和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教学境界,实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造园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和育人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相通的。构筑思政课堂的精神花园,让学生领略思政园地的姹紫嫣红,教师应从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转为塑造灵魂的“园艺师”,综合运用园林艺术手法增强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和灵动性。如为了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教师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障景”手法,将正确的思想隐于其他观点中让学生辨析;为了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兼收并蓄的“借景”手法,将专家“请进来”与学生“走出去”相结合;为了升华思想主题,教师可以借鉴以近推远的“框景”手法,营造“珠帘暮卷西山雨”“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教学意境。此外,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造园艺术,都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到课堂中。
园与亭总是相伴而生、不可分离的。亭子既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空间,也是传统文化的表意符号。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亭子具有景观与观景的双重功能。亭子之所以是景观,在于匠心独具的建筑特色,成为园林风景的“点睛之笔”;亭子之所以能观景,在于空灵通透,能够俯仰天地、品察万物,达到“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的审美境界。景观有“被看”的功能,观景是“看”的功能。亭子的“看”与“被看”类似诗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借助视角转换,拓展审美体验。
同样,课堂教学情境也应该具有景观与观景、“看”与“被看”的双重功能。
对于思政课而言,教师不能干巴巴地讲理论。首先,要围绕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景观,激发学生兴趣。人物故事、新闻访谈、诗歌散文、电影音乐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情境,成为赏心悦目的景观。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景观本身去观景,通过议题或者活动设计呈现基于学科视野的广阔世界,形成学科的思维方法和核心素养。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景观与观景辩证统一、不可或缺。景观是学习的阶梯,景观的有与无、优与劣直接影响学生愿不愿参与课堂活动;观景是认知的深化,观景的高与低、深与浅决定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缺少景观的思政课是沉闷乏味的,不能观景的思政课是价值缺失的。从景观到观景是思维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飞跃。
总之,思政课教学情境既要具有景观功能,也要具有观景功能,在“看”与“被看”中,实现立德树人与立美育人的统一,构筑思政课堂的精神花园。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获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