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办好校园博物馆,让美育浸润学生心灵
■ 唐守伦
学校是美育工作的重要践行地。近年来,校园博物馆成为新的育人阵地。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着力发挥文博资源优势,鼓励学校在校园里办起了蝴蝶、昆虫、漆器、字画、灯彩等各类博物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些各具特色的校园博物馆很有创新意义,既集中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成果,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又让美育走近学生身边,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学习实践空间,成为孩子们拓展兴趣、学习专门知识、动手实践的良好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美育重视艺术活动的丰富性、体验性、教育性,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五育”融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包括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旨在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成都市青羊区在校园内设立博物馆,就是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创新举措,为学生创设了美育浸润的乐园,是对学校美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为学生的美育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在美育教学实践中,美育资源往往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孩子们难以接触到更广泛的艺术资源。而现在,成都市青羊区通过校园博物馆这一平台,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对学校美育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打破了传统美育的空间限制,让美育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学校通过校园博物馆实物展示、图文并茂的介绍,组织学生参与互动体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轻松接触并深入理解各种艺术形式,近距离欣赏到各种艺术作品。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远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加直观和深刻,让孩子们能够在直观感知中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美育实践。特别是校园博物馆还经常举办活动,接受其他学校和社区群众预约参观,由孩子们担任讲解员,有效地发挥了校园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成为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力纽带。
美育不是一本正经“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宽松的、开放的、丰富的艺术过程与活动场景中熏陶激发出来的。艺术熏陶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校园博物馆办在学生身边,这种熏陶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世界。在校园博物馆的静谧氛围中,孩子们可以细细品味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韵味,感受创作者倾注的情感与思想。这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有助于孩子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培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同时,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抚慰与情感的共鸣。走进校园博物馆,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把美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满魅力。由此,校园博物馆成为学生接受艺术熏陶与情感滋养的沃土。
更重要的是,将博物馆办进校园,架起了传统文化传承与美育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走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结合的特色之路。通过校园博物馆这一平台,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这种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更是对美育实践的深化和拓展。建好校园博物馆,还能构建丰富多样的美育课程体系,发挥好博物馆的美育实践基地功能,推动美育形式、内容和手段的创新,提升美育的实效性。孩子们不仅能够学到传统文化技艺,更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寓意,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延续,更是对文化精神的弘扬。
将博物馆办进校园,为美育注入新活力。美育浸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期待能有更多的学校挖掘自身潜力,因地制宜地办好校园博物馆,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美育环境,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作者系镇江市教育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