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聊读”教学实践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的“聊读”教学实践

■朱明海

从2005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注意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提炼、应用与实践,做到有想法、有办法、有章法。工作第三年,我任教的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邀请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时任副局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孟晓东来学校听课。当时我上的是《三打白骨精》一课,在课堂上第一次提出“聊读”这个概念,聊环境、聊情节、聊人物,努力为儿童搭建衔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课上得很顺利,尤其在聊人物时发动学生与唐僧、孙悟空进行对话,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评课时,孟老师给了我极大肯定。他肯定我这个青年教师提出的朴素而闪亮的“聊读”概念,鼓励我通过丰富的实践发展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他肯定我在课堂上幽默、风趣,和学生互动融洽的教学,说我“是块上课的料子”,鼓励我打磨课堂精益求精。他肯定我投身教育的热情,鼓励我书写青春走得更远。看着孟老师镇定自若、谈吐潇洒的大家风范,感受着他对我成长、成才的殷殷期盼,年轻的我当场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成长为一名像孟老师这样有情怀、有主张、有风骨的好老师!”

2013年3月,我正式成为孟晓东老师的徒弟。这是我在专业成长道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师父把一本《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郑重地交给我,并嘱咐我要好好研读,“不光要有成长的激情与温度,以后还要垫高厚度,拓展宽度,切入角度,提升成长的速度。”于是,小学语文界那一个个耀眼的名师都成了我的人生楷模,他们的事迹、精神都化为我成长的动力。而我自己,不光是在思想上要求进步,更是在行动上主动磨砺,在一次次课堂实践中提炼、完善自己的“聊读”教学主张。

在锡山区首届“领航杯”赛课中,我执教《鸟语》。我试图通过“人鸟对话”的方式还原文本语境,感受押韵的言语现象,开展恰当的言语实践,达到“‘聊读’,渐至文本深处”的理想境界,获得了一等奖。这堂课后来还在孟晓东名师工作室活动时进行了展示。公开课上,我一如既往地想发挥我的幽默风格,却对学生的回答有些不置可否。工作室议课的时候,师父格外偏爱我这个年龄最小的徒弟,让师兄师姐们不用客气,尽管抛出“温柔的砖头”。我至今记得,有位师姐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师不应一味取悦学生,应该陪伴他们解读语言文字的密码……第一次参加如此坦率、直接、有氛围、有感觉的高质量研讨,我获益匪浅。师父在总结发言时更是帮我梳理出了“聊读”的基本走向:“聊读”让儿童在场,首先要聊出“安全的对话场”,要聊出兴趣、问出抓手;重点要聊出“实在的语用场”,要还原“作品时刻”、滋生“作者时刻”,完成历时性交融;关键要聊出“有术的期遇场”,让儿童与文本不期而遇。我犹如醍醐灌顶,回去后马上写了篇文章《“聊读”:让儿童“在场”》,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上发表。

评锡山区学科带头人时,我执教《珍珠鸟》。师父又叮嘱我:一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度”:教师驾驭文本的成熟度,要以儿童的视角深度解读文本;师生关系的和谐度,要以平等的姿态实施教学;学生学习的自主度,要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推进学习;师生合作的有效度,要以默契的对话深化学习;对话生成的适切度,要找寻文本的语用点;思维发展的深入度,要把握教学的道与术。师父的教导让我茅塞顿开,在设计“聊读”教学时直奔文本核心内容,以对话模块的形式推进教学,个中穿插了与小珍珠鸟的趣味对话,在敞亮的阅读与对话空间内,学生情动而辞发,出色地完成了各种言语实践任务,达成了师生文本和谐共融的阅读教学效果。十分可喜地,在师父的指点下,我对“聊读”教学的认识更上了一层楼。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2015年5月,师父把锡城三个名师工作室联谊的展示课任务交给了我。我当时又是兴奋又是忐忑。兴奋的是我的上课水平在师父心目中已经有那么一点分量了,因为这次是和著名的武凤霞名师工作室、许敏峰名师工作室开展“同课异构”。忐忑的当然是怕自己上不好。我拿到的课题是《水》,是一块业界公认的“硬骨头”。师父鼓励我:“先放手备,上出自己的思考。”于是我大胆地将这节课设计成“聊读”课,把教学分成“聊苦、聊乐、聊精神”三个板块。试上下来,师父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番鼓励,并在宏观上指出:要把“聊读”上成一种课堂交往,建构文本的意义,重构儿童的经验,发展师生的素养。他还在微观上帮我设计“聊点”,如联系生活想象一下,人快要风干了是什么样的?又如“缓缓地倾注”,既然是“缓缓”,又何谈“倾注”;既然是“倾注”,又怎么说“缓缓”呢?这些放射性、思辨性的“聊点”在课堂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家们夸赞我的“聊读”课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课上得很成功,师父还专门发短信表扬我,并鼓励我及时梳理成文。我把磨课心得提炼成论文《“聊读”:点化儿童智慧》,在《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

从此,师父越来越多地走进我的课堂。我也在师父无微不至的指导下成长起来,在一次次展示、比赛中如翠竹般一节一节地生长着。一路走来,我幸福地获得了江苏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一等奖,成长为当时无锡市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更重要的是,我逐渐形成了教学理念:“聊读”,创造以儿童为中心的新型阅读场,让师生在文本深处实现深度互动,从而启迪儿童智慧,发展语文素养。我的“聊读”课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也吸引了一批青年教师共同研究。

“朱老师在课上经常和我们互动,让我觉得这节课非常有意思。”“朱老师讲课十分有趣,让我们聊一聊,读一读,让我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语文知识,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语文的乐趣。”学生的评价让我备受鼓舞。

通过一堂堂“聊读”课、一篇篇“聊读”论文,我提炼出了核心概念:“聊读”是一种创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即教师以伙伴的姿态,循着儿童的理解路径,边聊边读,以聊促读;在师生共同经历文本的过程中,聚合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较强联系的,具有相关语文要素的教学内容形成模块,生成“聊点”,展开对话;使儿童不由自主地卷入对文本形式、情感、价值等的认知、理解和体悟中;从而丰富言语要素,激活言语思维,丰满言语形式,提升言语能力,形成言语组块,促进儿童阅读力的生成与发展。

孟晓东老师认为“聊读”最大的研究价值是:改革以往阅读教学的思维定式和惯用方式,建构模块实施“聊读”,从而使文本间组合、课内外结合、点与面糅合;通过组织语文学习任务群展开教学,突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这样,优化了教学要素的配置,节约了教学成本,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读写结合的机会,提高了教师集约式、板块式备课与深度学习的水平,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我开设过80多节省、市、区级“聊读”研究课,深受学生喜欢。我还应邀到江苏各地和新疆阿合奇、青海化隆、安徽亳州、浙江温岭、吉林长春等地上“聊读”课或作讲座50多次,出版了专著《小学语文“聊读”教学》。2024年10月,我的论文《践行新课标的小学语文“聊读”教学》在《人民教育》上发表。

今后,我将继续在“聊读”教学之路上探索,为深化课程改革、革新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创生师本课程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系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执行校长,“锡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学名师,入选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