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发挥文字独特育人功能,以“字”为媒擦亮文化底色——
将文化自信根植于一笔一画
■本报见习记者 王子欣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探索数字化赋能“五育”融合新途径,将文化自信根植于一笔一画中,筑牢学生文化之魂,擦亮中华文化底色。
正身矫姿,
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手机和电脑以拼音输入法为主,长期使用会弱化汉字使用者的字形感,造成大量文字错误,对社会的文字规范很不利。”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少轩表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纸笔化书写引发学生书写能力弱化、教师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成效。
提笔就是练字时,提升全社会的汉字书写水平,要先从青少年抓起。对于小学新生来说,培养、掌握正确的书写坐姿和执笔姿势,是预防和矫正“脊柱侧弯”和“小眼镜”的重要一招。“老大老二对对齐,老三抵在笔杆底,老四老五来帮忙,中间还要留空隙,写字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和一寸。”在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一年级的孩子们齐声念着执笔姿势的顺口溜。“每年秋学期的学期中后段,我校都会举行一年级课堂学习常规比赛,关注学生的朗读姿势、书写姿势等,帮助他们养成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课程教学处主任邱明莉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书写教学不能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脱节。”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主任逢成华说。早在1996年,盐城市建军路小学就开始将写字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口,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探索出阶梯式的书法教学“模块”,从一、二年级对应“趣味激发模块”,到五、六年级对应“品格提升模块”,确保学生“每天一课,每天一练”,有效强化了双姿和技能训练。“发掘语言背后的文化,让孩子通过游戏感受文字,用熟悉的文化了解未知的文化,这种教学方式更适于低龄学段的学生。”逢成华补充道。
“深度融合AI技术,是实现书写教学个性化、精准化的重要推手。”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王星说。该区不断探索数字赋能书写教育的新途径,在首届“中小学整班书写大赛暨写字教学质量调研”中首次运用“AI书写测评系统”,利用AI+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书法体验馆,通过智能黑板、触控屏等交互设备构建智能书写学习空间。
“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推进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发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线上课程,加快建设多元化数字资源库,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王星表示。
强基固本,
发挥文字育人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文’包含文字和文学。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部分。”逢成华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知》的总体要求之一。
一走进宿迁市洋河新区实验小学,映入眼帘的便是从庭院二楼悬挂而下的8幅6米长的国学楹联,浓厚的诗词氛围扑面而来,其中就有该校六年级学生陈欣茹的作品。“这样的展示途径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使我想要更好地传承古之圣贤的书法艺术。”陈欣茹对记者说。在该校,文创扇子书法作品、隶书汉字文创包、纸杯文创书法风铃……一系列特色书法作品优化了育人环境,让学生时刻受到书法之美的熏陶。
来到江阴市西石桥中心小学,这里正在举行“丹青颂华诞,翰墨书新篇”书画展。伫立在一件件精美的书法作品前,学生不仅是欣赏者,更是思考者。“一幅幅书法作品笔锋刚劲或飘逸,像灵动的舞者摄人心魄,让我下定决心要传承这份艺术瑰宝。”该校五年级学生钱涵洋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力书法培养汉字书写能力,能让学生在进行文字规范训练的同时,提高美学修养。”程少轩表示。
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也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所具有112年历史的苏式园林老校,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各处弥漫着书法气息,连廊、走廊、柱子,各类书法作品随处可见。该校还开创水书法和墨书法相融合的书法教育新模式,师生们在金砖上舞动笔杆练习书法,十分气派。
学生的汉字书写教育,往往是从临摹教师的文字开始的,教师扎实的“三笔字”基本功,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教育功能。对此,《通知》从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不同学段的写字要求、鼓励多种形式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发挥教师表率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近日,徐州市新元小学开展常态化青年教师粉笔字培训活动,教师们在云龙区书法协会主席刘劲水的指导下,学习让粉笔字变得美观的诀窍。“我校通过‘集中+分散’的培训模式,即每周四早上集中书写,其余时间由教师自行练习,并重点加强语文教师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基本功训练落到实处。”新元小学校长王存义说。
科学规划,拓宽“五育”融合空间
《通知》更加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参与社会活动等角度入手,创新提出规范书写、文化传承、审美能力提升、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政策举措,拓展了“五育”融合实践新空间,进一步提升了书写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让汉字“跑”起来,将汉字和“劳育”相结合,是南京市力学小学的创新做法。该校五年级学生组成10个汉字研究小组,形成“汉字跑学团”,开展全班级的“跑学活动”,让班与班跑起来,交流与“劳动”相关联的汉字偏旁部首如 “耒”“爫”。孩子们在跑学中感受“勤”字的力量,追根溯源;探访“劳”字的前世今生,谨记致力于学。
在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实验小学,每周一次“写字静心魄,跆拳励志强”家长进校园活动成为学生最期盼的事情之一。该校二年级学生家长宋佳影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注册书法教师,她用专业书法知识激发孩子们书写的兴趣,带孩子们一笔一画学书法。“‘美育’是书法的落脚点,清晰、干净的作业版面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宋佳影说。
从“正姿正身”到“立魂立人”,以“书写”为切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培育目标。从1996年起,每逢春节,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小学都要在城头镇街头举行义务为民写春联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28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走进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奉献精神。作为金湖县第一所“书法教育进校园”实验学校,金湖县育才小学也将汉字和“德育”相结合,带领学生走进当地教师公寓社区,开展写对联、送对联等社会实践及便民服务,开发汉字蕴藏的巨大育人价值。
在已有政策文件主要聚焦“第一课堂”的基础上,《通知》也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扬州市推动汉字书写教育走出教室,以更多场景拓展育人大课堂。“你们看,邗江的‘邗’字左边是什么呀?告诉你们,这是一个鱼叉。”在扬州市美术馆的《广陵潮——纪念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顾大风主题书法展》内,扬州文物局原局长、现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顾风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书法知识和扬州的历史变迁娓娓道来,带领学生了解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感知汉字形、音、义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