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弘扬诗联文化,奔向“诗和远方”
■孙青
诗词楹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做人做事的哲理,加强诗联文化教育能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中小学与区诗词楹联协会协同配合,统筹发力,以诗联“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发展100个国家级诗联学会会员、培养1000个诗联新人、吸引10000个诗联爱好者,认真做好中华诗词楹联的传承工作,崇文重教,培根铸魂,进一步筑牢孩子们出彩人生的基础,助力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诗联经典,我们重任在肩,初心如磐。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让我们中国人倍感骄傲和自豪。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为将诗词楹联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好,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区教育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持续推进实施诗联“百千万”工程,传承经典,培根铸魂,不断开掘“源头活水”,教育引导孩子们以诗立德、以诗启智、以诗修身、以诗育美、以诗润心,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也让校园文化之“渠”更清澈悠远、更有灵性与活力。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开展诗联文化教育工作,我们驰而不息,成果丰硕。量变决定质变,行动才有收获。诗联文化教育工作没有捷径可走,要靠常态长效,久久为功,才能迎来“满园春色”,才会收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与惬意。
近年来,在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的热情关心下,在省、市、区诗词楹联协会的帮助指导下,淮安区打好“五加强”组合拳,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机制保障、载体建设、考核评价,持续推进诗联“百千万”工程,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1所学校获评“江苏省诗教示范单位”,11所学校获评“中华诗教先进单位”,5所学校获评“中华诗教示范单位”,12所学校获评“江苏省楹联教育基地”,4所学校获评“中国楹联教育基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未来之路,我们将更上层楼,超越自我。下阶段,我们将继续以诗联“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持续打好“五加强”组合拳,在经典诗词的感悟启迪中进一步突出抓好五方面工作。
进一步营造诗联氛围。我们要让学生在学校的教室、走廊、花池、食堂、道路等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诗词、读到楹联,让学校里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经典诗词的熏陶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更有精气神。
进一步加强诗词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们要在不人为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课间、放学排队等一切碎片时间,积极倡导孩子们多诵读诗词楹联,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中,积跬步,积细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进一步鼓励诗联创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倡导学生常态化进行诗联创作的同时,还要利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与事件、四季轮回更替等契机,主动策划选题,鼓励诗联创作,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诗联的韵律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在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同时,更让经典得到传承。
进一步重视风采展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苔花一样的追求,要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搭建诗联吟诵、创作、展示的各类平台。同时将诗联文化教育工作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一日常规要求相结合、与培育学校特色亮点项目相结合,让孩子们从小浸润诗香,传承经典,像牡丹一样绽放,增强文化自信。
进一步履行传承职责。“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们要深入推进校园诗联文化教育工作,一如既往将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切实履行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守正创新,胸怀天下,让五千年的瑰丽文化时刻充盈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增强孩子们奔向“诗和远方”的自信心与行动力。
(作者系淮安市淮安区教体系统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