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名师培养“南通路径”造就新时代“大先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开辟名师培养“南通路径”造就新时代“大先生”

■ 郭志明

教育之本在教师,教师成长靠引领。2006年,南通市教育局启动“名师培养工程”,其目的是以教师队伍“关键少数”带动教师群体整体提升,形成一个李吉林、李庾南式的“南通新生代名师”团队,造就一批既是“经师”,更是“人师”的新时代“大先生”,持续保持区域教育领先优势。南通市教育局为此专门制定了《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型人才培养计划》,划定了名师培养的三个梯队,组建了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专门负责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工作,走出了一条名师培养的“南通路径”。

“南通路径”的特点

市、县(市、区)、学校三级整体联动。南通市教育局是名师培养的领导机构,局领导亲自谋划并参加名师培养重点工作,人事师资处做好规划、协调工作,南通教师发展学院做好相关管理协调工作;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是名师培养的执行机构,负责名师培养和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设计、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南通市下辖县(市、区)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做好本区域名师培养的组织、管理、保障工作;名师培养对象所在学校(部门)是名师培养的主体单位,负责为名师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为确保名师培养经费到位,南通市及下辖县(市、区)将名师培养经费列入预算,按时拨付,保障运行。

目标、模式、机制三位一体。南通市坚持培养目标的高端定位,以培养李吉林、李庾南式教育家型新生代名师为目标,把名师的师德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注重强化培养对象普通话、粉笔字、简笔画、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命题制卷水平等教师基本功和课堂教学基本功训练;坚持培养模式的创新,坚持遴选,形成共同体,增强名师成长的内驱力;实行导师负责制,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让培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落到实处;坚持名师培养机制构建,以市级为主导,在各县(市、区)配合和学校支持下,分层培养,分级负责,形成名师培养的合力。

培养、引领、研发形成体系。名师培养是个“长线工程”,第一梯队进行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培养。培养对象经专家评审,形成鲜明教学主张并符合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条件的,可以组建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发展。名师工作室建设分成三个阶段——规范建设阶段、创新发展阶段、高品质发展阶段。表现优异的名师工作室可以组建名师研究所,主要从事教育教学产品的研发工作。名师培养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名师培养永远在路上。

规划、任务、考核全程管理。名师培养对象和名师工作室负责制订发展规划书,规划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在此基础上,名师培养导师团将规划目标分解成年度项目,每年年初与培养对象和工作室签订任务书,督促各培养对象和工作室按期完成阅读、改课、送教、课题与项目研究、写作等相关任务。培养对象每年年终接受年度考核,培养周期结束后开展个人成长展示活动,并进行晋级名师工作室考核。考核合格者组建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不合格则转入下一周期继续培养。全程管理强化了培养对象和各工作室的发展自觉,促进了他们更好地发展。

内容、形式、方法科学有序。南通的名师培养有周密计划,有科学方法,既遵循名师成长的规律,又呼应时代发展的诉求,实现了培养内容的科学化、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培养成效的异质化。就培养内容而言,从2006年到2024年,南通名师培养每年都有主题,分别涉及名师教育理念、名师基本素养、名师教学主张、名师课堂改革、名师哲学视野、名师课标意识、名师教学思想、名师教育家精神等;就培养形式而言,主要有经典阅读、磨课会课、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支教送教、基地建设等;就培养方法而言,主要有个别访谈、听课会诊、研究沙龙、主张论证、团队展示等。导师团坚持名师培养的三个铁律:名师成长在课堂,名师发展靠科研,名师成就看学生。可持续而有序的培养路径,保证了培养对象和名师工作室一直走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南通路径”的创新突破

丰富名师成长新形态。优秀教师的成长当然需要自身的努力,但有专业的团队和导师进行引领,给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教师就会强化自己的发展意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会缩短成长的周期。导师团采取导师和培养对象“一对一”培养、按学段学科“分组别”培养、重点对象“组合拳”培养的方式,促进了培养对象和工作室领衔人错落发展、各显其能。

形成名师发展新路径。南通名师培养既重视业务提升,更重视师德培养。导师团开展了师德论坛、成长叙事、育人案例评选等活动,培养对象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同步提升,一大批工作室被评为省、市“四有”好教师团队。同时,导师团探索名师工作室管理新机制,让优秀工作室成员特别是来自农村学校的成员建立“名师工作坊”,带动更多教师发展;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工作室,辐射研究成果;以跨界、跨学科联动,融合不同学科教师开展合作,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工作室相对较多的区域建立工作站,如“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通州工作站”,优化“工作圈子”,抱团发展,共生共长,活力四射。

构建成长融合新通道。南通的实践表明:名师、名校长可以“双栖”,他们可以自由行走在行政和业务之间,既是学科上的专家,又是管理上的行家。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成为名师以后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而做了校长以后,他们仍坚守教学一线,坚持上课、做班主任,甚至教毕业班。一方面,他们的学科教学独树一帜,全国闻名;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区域教育品质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造名师培养新样本。南通的名师培养因人而异、因工作室而异,每个人、每个团队既有共性的标志,又有个性的特征,形成了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良好局面。南通的名师培养成为全国的一个标本,为《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提供了大量范本。

南通名师培养工程启动至今,已经历了18个年头,一路探索,一路奔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层次名师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全国重点学术活动都能看到南通名师的身影,全国各类学术期刊都能看到南通名师的作品。在新教材使用、新高考研究中,南通名师成为开发团队的主力成员,多位名师参与新教材教辅材料的编写和审定,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设计、案例、实录等。迄今为止,导师团按五年一个周期已先后培养四批成员共80人,正在培养的第五批培养对象有32人。从2012年起,南通市先后分四批(含1次增补)建立名师工作室84个。18年来,培养对象中有近30人入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或“苏教名家”培养工程,近百人(次)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0多位培养对象的成果获评国家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南通名师工作室建设形成全国样本,10多个省先后组团来南通学习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一批名师工作室升级为省级工作室,有的成为全省或全国工作室联盟单位的“牵头人”。

“南通路径”的启示

教育家精神是“源动力”。南通的名师一路发展,不懈追求,荣誉越来越多,但他们不骄不躁,为南通教育和学生发展竭尽全力。他们内心有教育的信仰,以“教育家精神”为动力,浑身散发出理想的光芒。

教学主张是“先手棋”。名师培养有很多途径,但有没有教学主张是他们能否走远的关键所在。南通名师培养对象在总结自己教学个性的基础上提炼教学主张,然后有方向地阅读、改课、做课题,自然行稳致远。十几年来,每个培养对象都发表了教学主张论文,一大批培养对象出版了阐述教学主张的专著。

开拓创新是“加速器”。南通的名师培养既走寻常路,重视基础功力的培养和基本活动的开展,更走创新路,呼应时代发展和未来需求,在活动开展上提倡“四跨”——跨学段、跨学科、跨区域、跨学类;在工作室组建上提倡“四延”——以本学科本区域骨干教师以上名师为核心团队,向农村、其他县(市、区)、师范定向生、其他学科延伸,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室核心团队、基础团队、外围团队;在名师成长和工作室发展上帮助他们接触“四高”——高等学校、高校教授、媒体高知、高级实验室,提高站位,拓宽视野。

学生发展是“加油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向着学生的方向,南通名师培养的所有意义都聚焦在学生的成长上。活动指向学生发展,课程致力于开发儿童智能,努力促进学生多向成长——学生学科素养名列前茅,学生学科表现出类拔萃,学生参加竞赛成绩喜人,学生发明创造引人注目。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让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更好地成长。

(作者系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副团长,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