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校”30年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为亚洲学生学术交流“架起桥梁”——

“三国三校”30年

■本报通讯员 单毅君

“如何利用AI检测和预防新型传染病?”“机器翻译‘遇见’多模态,怎么办?”“怎样利用生成式AI做一名智慧教师?”日前,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在江苏大学火热展开,这是第30届“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组“工作坊”的一个场景。来自中国、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110余名高校青年学者和学生齐聚镇江,共赴一场跨越30年的国际学术盛宴。

4场专家报告、11场青年学者主旨报告、2场文化体验……研讨会期间,60余名青年代表围绕“人口、粮食、能源、环境、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个主题作口头汇报。在“工作坊”环节中,学生代表围绕主题分成6组展开头脑风暴,激荡思维。“这样的国际舞台让我们加强学习,更加自信地表达观点,大家在丰富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体验活动中成为朋友。”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生黄玮说,他们小组中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尼、泰国等国家的学生,在一天时间里,大家围绕粮食安全主题查阅资料、设计思路,形成小组工作坊作品,并对相关成果进行展示汇报。

研讨会期间,师生们带来各具特色的文艺节目,开展丰富的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参会人员还走进江苏茶博园和中国醋文化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在中国的学习交流活动实在是太棒了!我被这里所有人的友善与付出所感动,很感恩能结交到这么多好朋友。”印度尼西亚茂物农业大学学生潘家兴感叹道。

“30年前,我带队参加首届研讨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三国青年学子的学术交流。”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前身)原校长高宗英回忆道。“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1994年由中国江苏大学、日本三重大学和泰国清迈大学共同发起,首届会议在日本三重大学举行。此后,每年由各校轮流主办,印度尼西亚茂物农业大学、中国广西大学和泰国梅州大学分别于2011年、2018年、2022年举办该会议。近几年,俄罗斯、孟加拉国等国家的高校陆续组团参会。“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发展为覆盖亚洲10余所高校、近3000人参与的国际盛会,成为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青年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

2024年恰逢“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起30周年。江苏大学作为大会主办方,向为研讨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校(个人)颁发30年发展贡献奖、30年杰出贡献奖、30年优秀组织奖。“从最初的30多名代表发展到现在110多名代表,‘三国三校’成了‘多国多校’。”30年发展贡献奖获得者、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孙建中分享道,多年来,“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文名字始终没有变,象征“保持独立、勇于创新、重在坚持”的英文名字Tri-U蕴含了学子们的成长故事,这也是吸引各国高校青年学生参会的关键因素。

“毕业16年了,回到母校,感觉还是很亲切。”江苏大学首位外国博士留学生孙龙再次参加“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感慨颇多。2005年,孙龙从泰国清迈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三国三校”平台慕名报考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深入开展农产品无损检测研究。毕业回到泰国后,他入职清莱皇家大学,成长为优秀科研人员。

各国青年学者的成长发展故事,是“三国三校”最动人的篇章。30年来,仅江苏大学就有6名参会学生成长为国家级人才、院长、教授。

“‘三国三校’是一把打开时代之门的钥匙,一架攀登国际化高峰的梯子,一张可持续发展的名片。”江苏大学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寿其在主旨报告中表示,“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从首届开始便确定了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四大关乎人类命运的主题,每年由承办方提出一个自由命题,如生态、生物信息化、“一带一路”倡议等。

以“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纽带,江苏大学与泰国清迈大学合作建设的“一带一路”中泰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纳入我国科技部管理系统;与日本三重大学合作共建中日运载装备与智能运维国际联合实验室、农业废弃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我们将不断拓展‘三国三校’影响力,深化校际合作,从学术会议拓展至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国际产学研等领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网络,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