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研究型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引擎
■秦岭
编者按
研究型学校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新路径,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期“影响力学校”共同体3所成员校以“研究型学校建设”为主题,从多种角度呈现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通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以供借鉴。
研究型学校建设指向的是学校整体发展、未来发展、特色发展。以研究为先导、驱动,破解教育教学变革的难题,推动学校系统性重构,是研究型学校建设的底层逻辑和深刻意义。多年来,盐城市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市一小”)以建设研究型学校为目标,通过文化浸润、项目赋能、方式变革等路径,从经验积累走向深度变革,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追寻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优质共生。
文化浸润——
研究型学校建设的灵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教育质量、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增强学校凝聚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的文化”流淌在百年校史中。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积淀和价值追求。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每日必问”为校训,感召着全体师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阔步向前。这里的“问”,是学问之“问”,是问题之“问”,是问心无愧之“问”。学校鼓励师生从生活、工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以研究的方式把课题的解决过程衍化为立德树人的育人历程。
“研究的文化”蕴含在管理制度中。学校成立学科中心组,定期组织学科前沿信息的学习研究活动,对学科教学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方案的研究与设计,鼓励教师开展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路径的草根式研究。学校鼓励教师设计简单、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适合学生使用的研究资源,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评优晋级、绩效考核等方面,均体现对研究型教学方式、育人成果和科研人才的倾斜与鼓励。
“研究的文化”浸润在团队组织中。学校依托“四有”好老师团队、各级名师工作室、各类培育站、学科中心组、年级教研组、课题项目组等教师团队开展项目研究,每个教师团队都有自己的研究主题、研究重点与研究计划,各团队组织、研究内容保持高度关联,资源共享,教研联动,成果共建。
项目赋能——
研究型学校建设的实践载体
近年来,学校依托项目建设持续驱动学校的内涵发展,通过项目研究引领发展方向,凝聚科研力量,彰显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引领前行方向。市一小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国家政策要求和学校发展现状来立项研究,持续聚焦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热点和堵点,以项目研究来落实国家政策、回应热点、疏通堵点、化解难点。如积极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聚焦跨学科学习、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体化、任务群教学等内容申报立项了8个省市级研究课题。
凝聚科研力量。依托省前瞻性项目“构建‘读写社区’的实践研究”,学校组建了以8位特级教师为核心成员、100多位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形成省市级子课题10余个,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10余篇发表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教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上。该研究成果相继获评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彰显育人价值。学校以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小学‘一主四翼’阅读体系建设及城乡融合实践”为载体,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诵读课程、绘本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和跨学科阅读课程为“四翼”的阅读体系,形成了“顶层设计、项目抓手、行政驱动、数字赋能、家校合作”为一体的城乡教育融合实践的联动联建机制,儿童发展、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师生共进,融合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方式变革——
研究型学校建设的活力源泉
建设研究型学校需要持续推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让教师始终保持研究热情和探索精神,主动参与到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变革教研方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破解常规集体教研活动“高耗低效”的难题,学校提出了“五步备课法”: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围绕研究主题,对相关论述观点、经验做法进行系统梳理学习;二是深化教材研究,两位资深教师作为主备人,梳理单元要点,细化教学课时,全面深入解读教材;三是进行微课展示,由两位青年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微型课示范教学;四是开展研讨点评,与会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微课展示等再作研讨,交流经验,实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思考、人人有收获;五是优化作业设计,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加强“一小好作业”的设计与管理。
变革学习方式,助力学生素养发展。学校积极开展课堂“微主题”研讨和课后项目化研学,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2019年6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学校项目组为学生们设计情境任务:“如果你是盐城市市长,你会怎么进行主旨演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阅读了《勺子飞来了》,又通过查找资料、参观湿地博物馆、采访申遗负责人、制作自然笔记等多种形式,对湿地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提升了综合素养,也对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全球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大国担当,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
变革评价方式,助推学业质量提升。多年前,学校对单一的传统书面评价作了改革,分年级、明主题、常态化地开展“乐评嘉年华”活动,评价内容涉及多学科,考评官由家长、学生代表担任。如要求一年级孩子能从多面国旗中准确找出中国国旗,能从音频中辨别出中国国歌,这是一种爱国教育的集中体现。又如在“家庭劳动小能手”项目中,通过“家庭劳动视频+现场实操展示”的方式,全面考核孩子家政实操能力,每通过一关,学生将获得一枚宝贵的印章……这种评价方式,形式更有趣,考核更全面,情境更真实,效果更显著。
(作者系盐城市第一小学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