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日前,AI课程生成器与AI数智课堂发布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探讨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未来趋势——
解锁未来学校的无限潜能
■本报记者 许妍
输入“少年闰土”课程名,选择年级、教学模式、课时数,写下课程设计等个性化需求,即可一键生成教案,将其导入“AI数智课堂”,即可自动生成图文视频、活动任务等,带领师生进入交互课程……12月13日,以“AI赋能的未来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数智化变革”为主题的未来学校建设研究第三届学术论坛暨AI课程生成器与AI数智课堂发布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活动现场,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未来学校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AI课程生成器(无尽创造者)与AI数智课堂(无尽探寻者)”正式发布。
据课题第一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雪梅介绍,这两项成果由该校与北京博雅教育研究院组建的人工智能团队集中攻关,历时一年半研发而成。目前,“AI课程生成器”支持设计生成语文、科学、名著、地理、天文探索等课程方案,教师注册信息后即可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未来学校建设”研究项目部分实践学校已先行先试,依托该成果为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研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持。南京市金陵小学打造的“AI+未来教室”、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的数智赋能“适合的教育”、泰州市凤凰小学开展的教师AI 能力培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AI诊断课堂教学……越来越多的学校正以人工智能引领教育变革,不断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博雅老师,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样的?”“课文中关于看瓜刺猹的两次描写能否删除一处?”“你认为如果给中年闰土画像,会有哪些特征?为什么?”“AI赋能教学公开课观摩”环节,两名教师在金陵小学未来教室内,利用“无尽探寻者启动器”在课堂中引入AI数字人“博雅老师”,以《少年闰土》为例进行授课展示。课堂上,学生们在“人师”“机师”两位学伴的陪伴下,通过图文视频、动画、人机讨论等,让课程与思维逐步向深向宽,进行一次深度阅读与思考的精彩体验。
“AI数智课堂建立了‘双师共生智能化教学模式’,内置的AI数智人能够与师生进行流畅对话,实现‘师—机—生’三者互动,并根据学生的生成动态调整内容难度,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据朱雪梅介绍,今年9月,AI数智课堂成果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首届教育数字人大赛”一等奖第一名。下一步,南京师范大学计划在研究生支教团体、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志愿者、有意向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生等群体中投入使用,进行集体备课与课程设计改进,辅助其提高专业水平。
“未来,AI人工智能将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生成、学生评价、教师科研、学校管理等方面多重赋能教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将会模糊学校的物理边界、教师的角色边界。”朱雪梅说。在“智能时代学校变革高峰论坛”环节,与会嘉宾聚焦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应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数智化校本作业研究等多个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并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教育事业的特殊性要求大模型生成的内容必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准确度,这对教师的辨别能力、对大模型的智能程度提出了严苛要求。”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董林伟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利用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依赖的“误区”和“陷阱”。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跃进,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中小学校的专家、学者提出各自见解。对此,朱雪梅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破解“智能鸿沟”。“人工智能取决于智能的人工,首先是构筑广泛共识,教育管理部门、一线教师、高校研究者认知要深,主动投身入局;其次是设施、技能要实,建好基础设施、提升教师数智素养,方能弥合鸿沟、缩小分化,实现更广泛更深刻的优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