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近年来,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始终把思政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倾力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绘就青春“政”能量
■本报通讯员 张霞
在红色财经主题教育馆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同历史时期的财经活动、在舞台上演绎毛泽民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的重要贡献、把思政课搬进连云港革命纪念馆……近年来,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始终把思政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强化阵地建设、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实践体验,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思政教育变革,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学生成长筑牢思想根基。
打造矩阵,建立多维立体阵地
英语课上,一批从中哈物流基地发出的货物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货物为什么选择从中哈物流基地运出?”“中哈物流基地的建设背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可以选择?”同学们带着问题深入探究,掌握了与运输有关的英语表达,理解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背后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这是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以“专业小切口”讲透“思政大道理”、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将身边最鲜活、最生动的思政教学素材融入所有课堂。”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斌说。为此,学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相关二级学院试点专业教研室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合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此外,该校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精准滴灌、润物无声,让思政教育在校园内全面开花。
同时,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积极拓展思政“第二课堂”。“馆内的沉浸式体验让书本上的知识可观、可感、可体验。站在这里,我仿佛能看到先辈财经救国的身影,他们的精神将激励我努力奋进。”金融专业学生汪雨说。今年,该校红色财经主题教育馆建成投入使用,馆内配备了丰富的图文和实物资料,将VR、裸眼3D等现代互动元素融入其中,深受青年学生欢迎。目前,该馆已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开学第一课”“专业第一课”“‘述’说财经史”等一系列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创新形式,塑造多元青春课堂
在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文化艺术中心,一场原创校园话剧《金融往事·火种点亮中国》正在上演。该剧以普通老百姓孟晓豆一家四代人在金融领域的经历为线索,串联起毛泽东统一苏区货币、设计第一套人民币、村集体贷款发展经济、连云港市赣榆区西棘荡村在国家绿色贷款帮助下致富的故事。舞台上,扮演毛泽民的学生周清源目光坚定:“哪怕身处险境也要守护好国家的经济命脉,这是我们的使命!”台下观众深受触动,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近年来,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创新思路,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专业史、校史相结合,打造“舞台思政”,先后创作了《红色金融管家——毛泽民》《金融往事·火种点亮中国》等校园原创话剧,引起热烈反响。
与此同时,该校还深耕“青春课堂”,推出“舞台思政”“音乐思政”“场馆思政”等多种模式,开展活动上百场,覆盖全体学生。“我们将持续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故事、创新呈现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鲜活。”该校党委副书记左文兵表示。
走进田野,绽放青春担当之花
“以前对乡村了解不多,这次来调研才发现乡村大有可为。”在学院组织的乡村调研实践活动中,会计专业学生组成团队,深入田间,为农户讲解农产品成本核算知识。他们白天走访农户,晚上整理资料,助力乡村产业规划,在乡村发挥专业特长,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
一直以来,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结合办学特色,发挥专业所长,让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为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该校充分发挥会计、电子商务、大数据等专业特色,实行“数商兴农”计划。审计专业学生连续4年走访28个省份,完成6000余份乡村财会监督问卷调查,为提高乡村财会监督能力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商学院为连云港市电商新农人提供培训上百场,开展乡村振兴助农电商“年货节”,提升特色农产品销量;融媒体学院以直播赋能、校地共建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为当地果园、生态园等农旅基地直播引流,举办“我要办村晚,文艺进万家”演出直播活动,单场线上观看超3万人次。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尹德树说:“我们致力于将思政教育从校园延伸到乡村,让学生在广阔天地历练成长,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切实扛起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