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探索数智赋能减负,构建教育新生态
■丁继华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如何利用数智化技术推动县域教育变革、创新与发展,对县域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人参与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减负提质县域行动”,旨在针对丰县各学段学生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基于有效数据的精准教学,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特别是教学低效、重复造成的负担,深化大数据支持下教与学的变革,强化高效课堂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县域内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教育信息化驱动的县域减负提质范例。
项目组遵循“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应用先导、务求实效”的思路,采用“项目化与学科化”结合的策略,实现县域内中小学校全面覆盖。项目化指按6个子项目横向分类推进;学科化则以各学段、各学科研训员为核心,带动全县教师参与,让“减负提质县域行动”可行、可见、可靠、可得。
一个有效教学关系:精准教与个性学
深化精准教与个性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精细的教学管理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教育的减负提质。我们通过伴随式数据采集,获取学生多维度动态数据,实时跟踪和精准分析学生学、教师教、学校管的全过程开展情况,再基于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工作,为教师精准教、学生个性学提供有力支持。
在全县范围内,项目组利用智慧课堂管理平台,实现对学生学情的及时采集与科学分析,开展精准教学,依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诊断性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跟踪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绩,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潜能,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布置个性化作业,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指导。同时,利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定期收集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满意度调查,评估教学效果。我们推动精准教与个性学的研究与实践,助力教育教学的减负提质,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个质量提升样态:智慧赋能教学改革
智慧教育赋能教学改革,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善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它能够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新教育模式的形成。
丰县城乡学校共同使用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学情数据、教学资源。我们开展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精准学、深度学的“五学”高效课堂探索,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从而勾勒出信息技术赋能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首先,建立远程教育平台,让乡村学生接受城区教师的直播授课。其次,搭建城乡学校协作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联合教研。再次,开发适合乡村学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材、在线课程和互动软件。最后,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
智慧课堂建设使城乡信息化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县教师备课时间减少了36%,资源适用性提升了23%,学生互动参与率平均达到62.15%。我们围绕“课堂主阵地”,促进数字资源及教育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让全县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个教研网络体制:多层级网络教研建设
我们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教研促创新”的理念,建立“一核两翼”网络教研模式。“一核”即以县学科中心组为核心,开展通识化与学科化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两翼”则包括活动推进与联盟发展,一是打造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减负提质精品课堂,进行典型示范,组织开展各学段、各学科智慧教育研讨课、评优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采用“1+X”方式组建校际联盟,一所优质学校带动同学段几所学校共同发展,加强交流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盟研学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加强校本课堂教学研究,定期开展主题性校本培训,打造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丰县教育局制定优秀教学资源审核制度和共享机制,强化研训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责任,确保平台资源精品化、专业化、体系化,提升教学资源质量。县学科中心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体通过优选、应用与课程标准配套的线上优质资源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在县研训员的带领下充分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的模块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资源建设的知识点,做好资源建设的整体架构。教科研部门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示范课等备课资源,为学生提供微课、网络课程、巩固练习、模拟实验等自主学习资源。教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交互性资源,在班级学习群开展互动式教学。学生利用平台个性化推送的资源,实现参与式、沉浸式、泛在式、探究式学习。为保证平台资源质量,我们实施了教学资源学科组、学校、县区多层级的审核制度,并成立了学科核心组,负责存储与管理教学资源,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加工。
一个教育管理机制:教育信息化智慧管理
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是提升教育管理质量的关键。丰县已初步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将学校工作总结、部门绩效考核、学校规划制订、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家校互动、师生管理与评价等纳入基础管理数据。同时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创新(互动)教学名师工作室、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学分培训项目为抓手,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们制定丰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标准,筑牢全县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立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创新机制,引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区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调动教师参与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跨校进行网络同步课程学习,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利用平台监管各校各学科作业布置情况,引导教师合理布置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数智赋能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管理现代化以及教育公平性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将继续以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减负提质县域行动”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堂建设为主阵地,着眼优化教育资源,融合智慧教育技术,精准发力,推进课堂创新改革,不断夯实教师团队底蕴,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丰县民族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徐州市名校长,徐州市领军名师;本文系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减负提质县域行动”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