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构建资源中心,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
■万代红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和国家对“十四五”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凝聚广泛共识与协同行动的新要求。为统整现有分散的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通过构建资源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借助学校周边的商业、文化、社区、文体场馆等本土资源和平台,基于学校场域、家庭场域和社会场域之间的系统耦合,建立起多向互动、共同促进的协同路径,发挥了“优质共育”在支持儿童成长中的效能。
该资源中心是以信息化为支撑,采用“一体两翼”模式,结合家长学校等实体与家长委员会架构,形成以学生为核心、以育人为宗旨的互动系统和组织网络,形成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责任分担机制等,以真正达到多维度育人的根本目的。
打造交融共生的乐游环境。乐游环境建设中,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提出公共诉求,共同参与建设,在民主协商、互动对话中,实现校园环境的多主体治理,通过延展物化空间、丰富虚拟空间、拓宽人际空间,共同打造支持儿童成长的“乐游”校园新环境。学校发掘物化空间资源,如红领巾广场、六朝台城遗址、校园种植基地、特色功能教室等,寻求学校现有资源与家庭资源、周边社区资源的联结点,统整设计后建立了4个交融式主题学习场域:红色世界、六朝印迹、运动天地和职业广角,打造“无边界校园”,让世界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我们利用QQ群,开发抖音等各种新的交互平台的教育功能,将互联网虚拟空间变成儿童多样化学习的展示平台;拓宽人际空间,建立需求(Appeal)—评估(Assessment)—行动(Action)“3A”模式,引导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儿童需求,在儿童与校园、家庭、社会对话的过程中,倡导开放式教育叙事交谈,实现教育过程生活化,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教育格局。
开发双向互动的家长课程。家长课程既是以学校为主体为家长开发的课程,也是以家长为主体对孩子服务的课程。面向家长的课程是学校为提升家长教育力、沟通力、资源力而专门设计的菜单式课程。以提升教育力的课程为例,我们围绕“培养儿童行为习惯、提升科学育儿观念、支持儿童健康成长、发展儿童个体特性”4个核心目标设置12项课程内容,全面贯穿小学6年,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家长开发的课程是依托家长资源,家长主导开发的服务于儿童成长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包括自发课程、共建课程和合作课程。自发课程让家长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从孩子需要出发,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主动设计课程,在开发和实施中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完成与儿童、课程的共生长,如“游友书院”课程、汽车课程、多彩社团课程;共建课程是家长与教师或专业人员共同开发构建的课程,课程主题主要包括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红色文化等4种类型;合作课程是家长和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合作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如“生活家园”课程、劳动实践课等。
开设多资源共享的社区课堂。开发多主题、重体验、增趣味的“馆课程”是游府西街小学一直以来的实践,社区在提供学习场馆的同时,和学校已然成为共同的教育体。学校一方面邀请家长中各行各业的模范先锋担任社区课堂志愿者,鼓励家长借助自身特长优势,开展丰富的活动;另一方面引导专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育人活动中,让学生跟民俗专家学剪纸、捏面人等。每一个社区成员都可以提供教育资源,与学校教师形成协同共育的“共同体”。社区活动中心以项目化活动为引领,各方协同发力,落实育人目标。项目化活动的问题来源于孩子生活情境,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教育、公民教育、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主题。
设计多主体参与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遵循多主体参与、多样化开展、多资源整合的原则设计,努力整合家长、社区、企业、联盟学校等方方面面的资源,建立“支持儿童成长”教育共同体,联动服务于儿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共生局面。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全面参与,建立起协调、联动、融通的有效学习域。
基于“五型作业”的协进评价。学校设计了“五型作业”体系,包括“阅读型”作业、“实践型”作业、“运动型”作业、“劳动型”作业、“融合型”作业,它们之间互为补充、关联紧密,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主体不再单一,学校、家庭、社区皆参与评价,评价内容也从学业评价为主转变为素养发展为主,更关注儿童的综合表现。在“五型作业”基础上,我们倡导协进式评价,立足校园生活,依据新时代儿童发展需求,从学生活动的基础方面出发,设计学生“自主成长卡”,包括自主选课卡、自主作业卡、自主实践卡、自主服务卡,制定儿童成长分级评价指标,激活儿童自我成长的优势潜能,提升儿童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过协进式评价,各主体方向一致,打破学科界域、打通课内外空间、整合各方资源,引领儿童综合化解决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能力,获得成长。
资源中心规范与保障了社会各主体话语权,打破了学校主导的单向沟通方式,建立起双向共育渠道,开发了在线沟通模式,促使各方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进而使校家社各方价值取向协调化,提高了协同育人的成效。
(作者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