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一童一案”,促进儿童适性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实践“一童一案”,促进儿童适性成长

■ 王海英

图为新坝幼儿园开展的户外器械自由组合活动——“装好滑板车去游园”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有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面对儿童的一百,教育也当有一百种方法。这正是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新坝幼儿园)的教育宣言——“儿童有一百,我们也有一百”“每个孩子独一无二,教育支持独具匠心”。

自2006年起,近20年来,“一个方案不能适用于所有孩子”的理念已深深植根于新坝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的办园理念也逐渐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实际行动,“一童一案,适性成长”成为全园共同的教育主张。

从“一童一案”的提出到实践,新坝幼儿园始终坚持以孩子为中心,将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幼儿园不仅明确了“案”的真正含义,并在课程的园本化实施过程中,关注儿童个体差异,探索适宜的课程实施,实现了从幼儿个体成长档案到教育支持过程的巧妙链接和调整创新,展现了教育呼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童一案”:

“从案到案”的巧妙链接

何为“一童一案”?是否需要将所有内容都记录下来?面对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大家普遍认为,“案”不单指文本记录,更涵盖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一童一案”,旨在课程园本化实施整体规划的框架下,实现从“幼儿个体成长档案”到“教育支持方案或过程”的融通与构建,并积累丰富的实践案例。

走进新坝幼儿园的每一个班级,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份详尽的个体发展档案。档案内容涵盖孩子的基本信息、成长轶事记录、作品分析,以及家庭报告表和课程计划的预设与调整等。此外,幼儿园还开通了直接的数据平台,方便家园双方为孩子建立数字化个体档案,实现信息的全面搜集与分析评估。通过勾选评价指标,平台能自动生成观察记录与评价分析,为教育支持提供及时的反馈与调整。

基于对幼儿个体档案的持续建构,教师利用本园的《儿童发展行为观察评价指标》适时展开评价分析,进行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的预设与调整,从而实现教育支持方案或过程的优化。近年来,教师们已从不同维度践行,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心愿”“问题”“习惯”“品质”“关注的资源”“探究的事件”“固定的伙伴”等形成了百余个典型案例。

“一童一案”:

“看见—看懂—看好”的双循环

“看见”——发现每个儿童。循着师幼共同创作的课程资源地图,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幼儿园班级生活场、户外游戏场、公共空间实习场三大场域的物理空间设置,旨在尊重和满足每一个儿童的不同需求。每天,孩子们可以在三个大单元时段内自主选择室内外空间、资源,开展适合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新坝幼儿园还以“自助加油站”提供了工具书、示意图、资源包、语音芯片等,让孩子们实现空间自主、时间自主、选择自主。

“看懂”——理解每个儿童。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以“好奇者”的身份通过观察、记录、倾听等方式充分融入孩子的游戏情境里。他们运用电脑文件夹、记事本、分享墙、画语本等工具记录孩子的成长瞬间和发展点滴,包括分享家园亲子间的课程小故事。同时,幼儿园还通过伙伴教研、跟踪建档、循证后的诊断评估、亲子共读发展档案等方式鼓励孩子身边的每个重要他人努力“看懂每个儿童”,精心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互惠共赢的家园精神空间。例如,教师和家长携手合作,共同围绕详尽的成长档案,经常结合图像和视频分享,展开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沟通交流,再共同设计一系列正面激励措施,营造家园共育的积极氛围。

“看好”——支持每个儿童。我们寻找不同幼儿的潜在发展空间,以“一童一案”的方式进行预设与动态优化。从师幼互动的“一童一策”给予“即时性应答”,到跟踪特殊需要儿童、存在个性特征倾向的儿童等审议调整给予“持续性应答”,新坝幼儿园致力于满足每个儿童的适性成长。

此外,新坝幼儿园还鼓励教师在互动层面面对每一个教育现场时也应循环进行“看见—看懂—看好”,以明暗线交织的动态呼应支持每个儿童的发展。这一双循环机制不仅体现在园本课程实施层面,更贯穿于教师与儿童的每一次互动之中。

“一童一案”:

课程园本化实施的适宜性改造

评估优化,精准施策。为确保“一童一案”的“适宜性”,新坝幼儿园紧密围绕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对教育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与优化。新坝幼儿园成立了多个专业小组,包括“领衔学习组”“互鉴评估组”和“教研互动组”,鼓励教师自我对照、自评与反思,并定期开展同伴间的学习与互评、互动与分享,通过质性分析与量化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全员共学、全员共评、全员成长的过程评估与优化态势。同时,幼儿园还完善了“师幼互动评估指标”,帮助教师自我检核“一童一案”的实施过程,力求做到时机“适时”、挑战“适度”、内容“适当”、方法与速率“适合”、评价“适恰”。

创新支持,追随成长。近年来,新坝幼儿园在课程研究中心组成员的带领下,经常倾听教师们讲述班级故事,共同尝试使用时间轴、便利贴、图像回溯等方法,关注并发现孩子的需求。在持续追随儿童的过程中,全体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呼应儿童的学习,并促进其持续发展。

成果驱动,广泛辐射。通过围绕“一童一案”的深度建构,新坝幼儿园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不仅举办了课程展、出版了专著、形成了多册案例汇编和发表了20余篇论文,还有多位教师受到各级各类表彰,有6人次获市级以上教学比赛一等奖。此外,幼儿园还通过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省名园长工作室等多个平台向省内外辐射推广项目成果,并承办《中国教育报》“走进名园”国家级现场会活动。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内涵发展的激励。

“一童一案”是幼儿园的美好愿景,也是不断追求的目标。新坝幼儿园试图关注每个活生生的儿童,在不断地观察、建立个体档案、尝试分析解读中,支持每个幼儿专注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操作探究,体验多种经历,获得身心多方面的发展。未来,新坝幼儿园将继续奋进,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儿童、成就每个教师、造福每个家庭。

(作者系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本文系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农村园‘一童一案’的深度建构与实践推广”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