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科研“只唯实”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南京大学坚持落实以“问题导向”取代“论文导向”——

卓越科研“只唯实”

■本报记者 阿妮尔

常人眼中的科研领域“吃力不讨好”,科研人员的评价和晋升也常给人留下“困难”“吃力”的印象——核物理就是这样一个领域,研究难度大、周期长、期刊影响因子低,但长期从事这方面基础理论前沿研究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许昌并未过多焦虑。工作以来,他在讲师和副教授聘期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晋升教授述职时,他没有简单根据期刊影响因子选择介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而是根据物理学研究价值着重介绍一项创新工作,获得校内外评委高度认可,并在晋升教授投票中全票通过。

许昌的经历得益于南京大学始终坚持“不唯论文和影响因子”的原则。近年来,该校推进以“问题导向”取代“论文导向”的科研评价改革,取消“数论文、数项目、数奖项”的单一评价体系,关注成果解决问题的价值,倡导成果形式的多样化,激励科研人员潜心工作、努力攻关。

科研转型——

不以量化指标为圭臬

近10年来,南京大学科研评价改革不曾止步——2014年,提出“做问题导向的原创研究”,要求关注科研工作的内涵和质量,而非简单的数量或者影响因子;2018 年,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以“基础研究”为根本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由南大率先从国外引入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指标不再是“王道”,坚持内涵为重、质量为先在校内成为共识。

“坚持质量与贡献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人才培养贡献,这些理念决定南大的科研评价必然不以 SCI 论文或量化指标为圭臬。”南大科学技术处处长姜田说。

从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到关注高水平期刊论文的发表,再到关注解决真问题、做卓越研究,南大不断完善科研创新激励办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奖励个人转变为激励学科,将论文奖励优化为多元成果综合评价。在该校目前的科研评价中,论文占各项成果的权重从原先的80%降低到50%以下,而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形成高价值自主知识产权等权重从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25%以上。

在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基础研究类对标学科前沿,除“三高”论文外,学位委员会认可的其他高水平研究论文、参加研究生创新大赛获得的国家级奖励、相关授权发明专利也予以认可;应用研究类对标国家需求,对承担先进技术项目服务国家需求、相关授权发明专利、成果获得转让并为学校实现可观经济效益、成果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等,均予以认可。

目前,南大正有序推进“加强有组织科研”科研评价模式,在学校文理独特优势基础上,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凝练重点方向,以大平台为基凝聚大团队、抢担大任务,持续产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精准评价——

以“分类”激发创新活力

2022年,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体测量学团队重要学术骨干刘佳成申报教授。刘佳成所研究的天体测量学,不仅对天文学的其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支撑着航空航天、航海、气象和空间研究等多领域发展。与此同时,该学科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人才培养周期长、学术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因此,刘佳成在被称为“冷门绝学组”的“特殊岗位学科组”参加申报。

从事天文参考系和地球自转相关研究多年,刘佳成在基本参考框架的建立、维持和连接以及地球自转模型等方面产出多项重要成果,同时积极规划天体测量学科建设,为团队培养后备人才。充分论证刘佳成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后,评委投票表决通过了他的岗位申请。

2020年起,南大明确要求建立“质量与贡献导向”的教师教学科研评价体系,落实分类评价机制。学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设立人文、社科、数理、化生、地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对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教师单独设岗评审,探索“专用先进技术”“特殊岗位学科”等特殊领域特殊方向科研评价办法。截至今年,该校已聘任专用先进技术教授7人、副教授2人,特殊岗位学科教授3人。

该校针对基础研究学科,修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评价实施方案》,规范论文与其他分类成果认定相关表述,将“优秀社科普及读物”纳入成果认定范围;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则是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及其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并综合各类社会效益评价。“我校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分别建立了各有侧重的评价体系。”南大人力资源处处长缪峰说。

长线支持——

跟踪考核厚植科研沃土

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而言,科研产出的周期和方式各有不同。南大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不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考核与跟踪相结合、评价与发展相一致,为科研人员的前沿创新与自身发展提供长线支持。

在南大工作的前3年,该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聂越峰只发表了1篇论文,但学校根据考核实际,充分肯定其科研进展,持续支持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搭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氧化物分子束外延与原位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平台上。最终,他带领团队取得突破性科研进展,制备出世界上最薄的钙钛矿氧化物新型二维材料,相关成果两度发表于《自然》杂志。“学校提供了良好科研条件和宽松学术环境,让我坚定信心瞄准具有挑战性的前沿基础问题。”聂越峰说。

近年来,南大对各类人才的评价考核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采用以研究质量和贡献为要素,以论文、奖项、专利、专著、决策咨询报告、文献整理、学术译著、艺术创作等各类成果形式为支撑的综合评价形式,对不同发展阶段人才的评价各有侧重点。对青年学者,注重学术活跃性的评价,鼓励其立足学科前沿,攀登科学高峰,逐步形成自身学术特色;对中青年学者,注重个人学术研究系统性的评价,鼓励其建立和扩大自身学术影响力,着力组织科研团队主持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对于学科带头人,注重评价其学术研究高度,鼓励其培养青年科研力量。

此外,南京大学尊重学科差异,在科学核定后将岗位设置权下放给学院,中级岗位用人评价权由学院具体组织实施,高级岗位由学校严格务实把关;同时完善学院民主管理和学术治理体系建设。职称评聘中,学校不再建立整齐划一、高度趋同的评价标准,由各学院建立与岗位特点、学科特色、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指标,细化论文在不同岗位评聘中的作用,重点考查实际水平、发展潜力和岗位匹配度。“在这样的评价体系引导下,许多教师都安下心来勇探科技前沿。”缪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