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爱运动 校校有特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宿迁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生生爱运动 校校有特色

■本报记者 王小亮

先后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2所、校园篮球特色学校8所、校园排球特色学校2所,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37所;在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28项比赛中获得57枚金牌、46枚银牌;全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21年32.45%提升到2023年37.13%;学生近视率从2021年56.11%下降到2023年55.4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沉甸甸的体育成绩单,是宿迁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区域全学段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骄人成果。

近年来,宿迁市全面推进“五育并举”,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深入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户外活动中增强体质,享受阳光与新鲜空气,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提质增效,

深化学生体育课程改革

初冬的操场上,宿迁市实验小学的花样跳绳运动让冬日变得暖意融融。在今年省中小学生跳绳、踢毽锦标赛中,该校荣获花样跳绳自编表演赛第一名,花样规定套路赛一等奖,并连续7年在此项赛事中荣获一等奖。

这份荣誉得益于该校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试点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40分钟阳光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为了提升体育活动空间、保证每个学生充足的运动量,该校从跳绳入手,制订一套富有个性并满足不同运动需求的跳绳标准。“跳绳已成为每一个实小学生不可或缺的伙伴,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更显著增强了学生们的体质。近3年,全校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优秀率呈连续增长态势,近视率连续两年下降。”宿迁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刘扬说。

记者了解到,宿迁市严格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刚性推动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科学规划体育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并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学校课程表网上公示、接受监督。同时,指导学校统筹优化课间安排,每天统一安排上下午各1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更有活力的校园生活。全市中小学100%开展每天阳光体育锻炼、100%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又在泗洪县、宿城区试点小学阶段每天1节体育课,2025年将在全市推开。”宿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倪成城说。

创新赋能,

构建学校特色发展模式

“战场点兵十虎将,百方之地演攻防。团结默契突围堵,一鹤冲天球进筐。”在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南校区,学生们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中跳起篮球操。通过阳光大课间的锻炼,该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规律的运动让他们的耐力、协调性、灵活性都得到全面发展,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体育与智育的良性互动。

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宿迁市挖潜资源、创新形式,全区域全学段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模式。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这样的校园体育格局从何而来?倪成城介绍说,宿迁市各校引导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同时,各校结合地方文化、校本特色编排课间操,有的学校还利用泗州戏、霸王举鼎等宿迁传统文化元素创编武术操。

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棵树小学,学生们在操场上伴随着音乐开展足球三项活动。该校校长刘青告诉记者,学校建有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足球队,推动全员足球普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区域开展绳操、啦啦操等丰富多彩的阳光课间活动。教学楼的连廊、庭院等区域都画有跳格子、立定跳远标尺等,供学生课间随时随地开展运动。

“我区结合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打造‘1+1+N’模式,即每个学校着力打造1个体育特色项目、1个艺术特色项目和N个特色社团。”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党委书记、教育工作办公室主任杜利强说。截至目前,宿迁市有187所学校被纳入“5621”特色项目学校,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45%。

宿迁市还通过一体化构建市、县(区)、校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和选拔性竞赛制度,助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今年我们和市教育局共同组织近20项次市级青少年竞赛,形成市级层面四年一届的市运会青少年部竞赛、每年一届的‘市长杯’篮排足三大球联赛、市级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等竞赛制度。”宿迁市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艳说。

在保障体育运动人人参与的同时,宿迁市还鼓励学校引入社会体育俱乐部资源,开展课余训练与指导。目前,全市中小学100%建成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学校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总数超过4000个,与112家社会体育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体育特长发展拓宽路径。

协同发力,

构筑学生体质健康“保障网”

在操场进行羽毛球操活动、在校园道路上跳格子……这是宿豫区燕山路小学盘活有限校园空间想出的办法。该校副校长彭敏介绍说,学校增设室内羽毛球馆、篮球馆、笼式足球场等场馆,为学生开辟了更加专业、多元的运动天地。同时,依托大课间活动大胆创新课间操形式,构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课程,羽毛球和足球已成为该校特色课程品牌,成为“育心塑格”的有力载体。

为建好运动场地设施,宿迁市坚持一校一策,加大校园体育场馆建设力度,按标准配备体育运动器材。鼓励学校挖潜扩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学校走廊、连廊、架空层等场所改造为创意运动空间。支持学校与社会体育机构开展合作,引入校外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体育运动需求。近两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运动场71个、室内体育馆12座,配备体育运动设备、器材1100余套。

充足的师资力量、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是推动体育课程落地的重要保障。近3年,宿迁市聘任体育教师396名,并积极盘活现有师资、优化教师结构,鼓励教师通过“走教”“轮岗”“转岗”等方式参与体育课教学。同时,大力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加强市、县、校体育教研协同,与高校、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专项技能、教材教法培训,每年培训1500人次以上。

此外,聚焦“脊柱侧弯”“小胖墩”“小眼镜”等青少年体质普遍存在的问题,宿迁市教育部门与体育、卫健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健全校、县、市三级体质健康监测干预和反馈机制,广泛开展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工作。其中,青少年脊柱健康提升列入宿迁市2022年度和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任务清单。在全市共同关注和支持下,青少年脊柱健康提升行动已实现筛查、评估、干预、矫正、科普、研究、推广的完整闭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接下来,宿迁将继续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工作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中的作用,持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倪成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