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仁爱”之心,传承“上善”品质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培养“仁爱”之心,传承“上善”品质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初中部儒学文化建设侧记

■本报通讯员 葛倩

“茫茫宇宙,荡荡儒风;巍巍岱岳,赫赫至圣……”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初中部孔子广场上,红毯铺地,鲜花夹道,师生身穿广袖长裙的汉服,齐声诵读《孔子赋》,表达对孔子的景仰与崇敬。

近日,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初中部举行了第九届“缅怀至圣先师,弘扬传统文化”儒学文化节启动仪式。从2013年建校以来,该校就秉承“思想向上、品质向善”的教育理念,崇尚儒学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每年一度的儒学文化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盛宴。此外,该校还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教育教学上不断探索,希望唤起师生对儒学文化的认同,培养“仁爱”之心,传承“上善”品质。

营造儒雅校园文化氛围

走进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初中部,映入笔者眼帘的便是巨大的水景台。 潺潺流动的水表达了上善若水、智者乐水等思想。拾级而上,来到孔子广场,迎面是高大的孔子塑像。孔子像的后方是由21句《论语》名句组成的屏风,涵盖了孔子“治学”“交友”“孝悌”“诚信”等思想,表达了学校师生追随先贤、传承经典的理想。

为了让师生浸润在儒学文化中,该校不仅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还专门建设儒学文化馆,集中介绍儒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名家对儒家文化的阐释。进馆后,可以看到四子侍坐的情景,人物塑像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孔子近旁陪坐、笑谈志向的场景。在《四子侍坐》雕塑对面,摆放着儒学文化馆的镇馆之宝——编钟。向前就进入了六艺体验区。“六艺” 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提倡的培养人才的六种技能。学生可以随时走进儒学文化馆,体验“六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14)班的李梓菡告诉笔者,入学当天参观校园时,她看着儒学文化馆陈列的儒学经典,听着老师的讲解,对儒学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切想要走近它。想到未来能在这样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习,她感到自豪。与李梓菡不同的是,七(11)班的杨钥钥对校园多了一份亲切。在小学部上学时,她曾在学校的儒学文化节上演唱中华孝道主题歌《百善孝为先》。那时,她就站在孔子像前。从那以后,儒学文化的种子就在她心中悄然发芽。现在,她更觉得要好好学习儒学文化,提升自己的品格与修养。

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气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初中部通过营造儒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时刻受到儒学文化的熏陶。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下,自觉了解它,研究它,践行它。

打造儒学特色社团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校长杨华军深知,要想让学生深入学习儒学文化,就得在社团建设上下功夫。围绕儒学文化,该校成立了书法社团、古琴社团、葫芦画社团、泥人社团等,还为社团提供丰富的儒学资料,让每个社团都散发着浓浓的儒学味道。在书法社团,学生于一撇一捺间感受儒学经典;在古琴社团,学生于琴声悠扬中与古人对话;在葫芦画社团,学生于一雕一刻间品味《论语》故事……

九(9)班的赵晗曦最喜欢泥人社团。指导教师叶慧芹将南京泥人与儒学文化进行创新性融合,让非遗项目与儒学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在泥人社团,每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事。叶慧芹根据学生们的喜好,设置了文创组、造型组和定格动画组。学生在叶慧芹的指导下,学会制作憨态可掬的孔子泥塑。他们为泥塑配上自己喜欢的《论语》名句,比如“学而不厌”“仁者爱人”等,再做成挂饰,随身携带在身上,警醒自己要做有气节、有志向的君子。

赵晗曦喜欢新鲜事物,对定格动画颇有兴趣。当老师宣布要用泥人和废旧材料制作定格动画《孔子绝粮》时,她兴奋极了,赶紧与组员商量着分工,将制作泥塑、搭建背景、缝制衣服、拍照等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赵晗曦对《孔子绝粮》这个故事很熟悉,所以负责制作人物的五官。这可是个技术活,不仅要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还要通过表情反映出来。为了让人物的表情更生动,赵晗曦到网上学习了大量定格动画制作视频。

很快,拍摄的日子到了。大家分工协作,还原《孔子绝粮》中的场景。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赵晗曦说:“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体验了一把当导演的感觉。”他们沉浸在布置的场景中,仿佛真的穿越到春秋时期,聆听孔子的教诲。

后来,这部凝聚泥人社团成员们大量心血的定格动画,获得了南京江北新区艺术展演特等奖。大家得知这一消息,激动不已,继续拍摄的动力更足了。

践行孔子教育理念

“好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智慧;做老师要以仁爱为本,以善处世……”这些都是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初中部教师们的共识。多年来,该校十分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尤其着力帮助他们理解儒学文化。该校定期组织儒学经典共读会,促进教师阅读与分享;经常邀请儒学研究专家进校园,深度解读儒学文化,指导教师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

经过多年的深入学习,该校教师诸卫宏更加认可儒学文化,明白它对提升学生道德与修养的重要性。她尝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向上向善”的品格。她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厚的儒学文化气息。在执教统编语文教材八(上)“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她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组,让他们走上街头,采访不同年龄段的人,了解他们对诚信的认识。采访结束后,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浸润,帮助学生打开了学习儒学文化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学生看到了“仁”“义”“礼”“智”“信”,看到了先贤们的高尚品德,看到传统文化蕴含的无穷智慧。

课堂内,儒学文化焕发生机;课堂外,“有教无类”思想点亮学生心灵。万娟老师刚入职一年多,深受学生喜爱,是学生心中的大姐姐。她从不会区别对待任何一名学生,在她眼中,每名学生都有闪光点。她清楚地记得杨华军校长在新教师见面会上对学校“向上向善”教育理念的解读,也记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如密来校开设讲座时对师道的解读。当然,她也不会忘记自己在儒学文化节上的宣誓——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她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万娟班上有一名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了解她的情况后,万娟主动找到学生,与她亲切聊天,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与尊重。发现她很有责任心后,万娟便安排她当科代表,提升她的价值感。经过一年的陪伴与鼓励,她慢慢变得积极主动,也结交了自己的朋友。看着她的蜕变,万娟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像万娟一样的教师,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初中部还有很多。他们都秉承孔子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用爱和智慧浇灌学生成长。

儒学文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师生前行的道路。在儒学思想的浸润下,在“向上向善”理念的指引下,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初中部也在快速发展。近年来,该校先后被评为“儒学教育基地”“南京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推广基地”。为了让儒学文化辐射范围更广,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初中部与多所学校结成联盟,努力让儒学文化润泽更多学生的心灵。

图为儒学文化节上师生共同演绎校歌《乐善歌》

图为学生在布置定格动画《孔子绝粮》场景

图为学生在制作孔子泥塑

图为校园孔子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