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提升劳育质效,涵养劳动情怀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与创新
■ 田同高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一校四区”的县城实验初中,也是首批省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创博雅校园、办示范初中、建名牌学校”的办学目标,并通过常态化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劳动的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价值,使他们成长为新时代拥有健康体魄、美好心灵、坚韧意志的“博雅”学子。
筑基明德,构建劳育课程体系
开发特色劳育课程,传授劳动技能。学校围绕“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要求,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特色劳育课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八个基本要点:有爱心、有责任、尚健康、尚审美、会学习、会生活、能实践、能创新。作为盐城市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学校邀请孙美玲、陈成、徐邦壮、嵇丽四位非遗传承人,共同创办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并结合本地特有的“非遗”文化,开发了玲珑面塑、手工木雕、剪纸贴画、印石微雕等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发,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也有利于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快乐手工》被评为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探索学科融合课程,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致力于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探索“学科+”劳动教育融合新课程。例如,学校开发了“劳动+德育”融合课程。班主任、道德与法治教师、物理教师、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或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或以亲子互动的形式,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科融合教学。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家校合作,培养良好劳动品质
实施家校共建课程,激发劳动意识。学校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把家长中的劳动模范、行业精英和具有特殊专长的人士请到课堂中,为孩子们讲述他们在本行业内艰苦奋斗的事迹,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比如,我们邀请企业家陆松先生到校,讲述他自己如何由经营一家小餐馆到现在拥有两家大型连锁餐饮公司的奋斗经历,同学们深受鼓舞。
开展清单式家务劳动,弘扬劳动精神。学校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家委会联合研制了家务劳动清单,设计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三个劳动任务群。在学校,班主任召开家务劳动主题动员班会;在家中,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家务劳动作业并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同步完成对家务劳动的评价;返校后,学生提交“家务好帮手”“美食献父母”“生活勇创新”等精彩劳动视频的作业。家校合作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接受了生活技能锻炼,也磨炼了意志,培养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聚焦实践,拓展劳动教育空间
全面参与,建立劳育常态机制。为了落实劳动教育实践,学校力推“一日劳动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此项实践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天按照年级、班号顺序依次进行。开展“一日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的班级,全天候进行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班主任和跟岗老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班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劳动任务清单,明确岗位职责,如设置路队秩序监督岗、卫生督查岗、楼梯秩序监督岗等。活动结束后,班主任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实践活动予以打分、总结。这项日常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在劳逸结合中全面发展。
主题实践,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学校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展富有传统文化魅力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在“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诗词歌赋颂中秋”“巧手制月饼品中秋”“创意花灯玩转中秋”等系列活动;在“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佩戴香囊、编五色绳等活动。这些主题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培育了学生的劳动精神。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教育人携手努力,家校社多方联动,学科多元融合,能够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作者系滨海县教育局党委委员,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