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儒学浸润精神,文化铸就品质
■ 杨华军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包括初中部和小学部)成立于2013年。学校从建校伊始就坚持弘扬特色儒学文化,秉承“仁爱”办学思想,提出“思想向上、品质向善”办学理念,追求“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故事的学校”的办学愿景。经过多年探索,学校的文化特色逐渐鲜明,师生精神更加丰盈。
聚焦“浸润”,
让儒学文化生根
学校坚持儒学文化课程润心、润智、润健、润美、润趣,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特色活动为依托,让儒学文化在师生心中生根。
将儒学文化融入国家课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儒学文化育人元素,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例如,教师在语文、道德与法治、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中融入儒学文化育人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儒学文化融入地方课程。学校挖掘儒学文化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精心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例如,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进行春秋季社会实践及寒暑假儒学文化研学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了解儒学文化。
将儒学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经典、学书法、学民乐、学武术、学戏曲的“五学”并举的儒学文化分级必修课程。课程设置不仅覆盖多个传统文化领域,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级,将泥塑、抖空竹、书画、武术、陶笛等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体系,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聚焦“内化”,
让儒学文化开花
学校以儒学文化为基础,构建“上善”德育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学生对“上善”的认知;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德育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教育过程,重视德育的实践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上善”的综合表现。学校以年级为单位,为七、八、九年级学生分别设置以“崇善”“继善”“成善”为主的纵向德育内容;以月份为单位,逐步形成“一月‘孝’、二月‘温’、三月‘义’、四月‘信’、五月‘俭’、六月‘智’、七月‘勇’、八月‘良’、九月‘让’、十月‘礼’、十一月‘仁’、十二月‘恭’”的横向德育内容。纵横交替,润爱无声,育人无痕。
同时,学校推进“润禾”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上善”四有好教师团队。学校在“润禾”课堂教学改革中聚焦学、问、思、辨、行五个步骤的落实,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和由博返约。学校建立清晰的组织架构,明晰“上善”四有好教师价值引领下的团队发展愿景,培塑团队文化,培养教师“乐善不倦”“诲人不倦”的教育情怀,丰富“向上向善”四有好教师的内涵,树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好教师形象。教师坚守与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善文化),循着“融心、融力、融智慧”的融合路径,开创教书育人新局面。
聚焦“弘扬”,
让儒学文化结果
学校着力打造儒学文化特色展示平台,举办特色鲜明的儒学文化节。学校从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儒学文化节系列活动。校训石落成典礼、儒学文化讲座、上善学子评选颁奖、祭孔仪式、新“六艺”展等成为师生最美好的记忆。在每年举办的体育文化节入场式上,学校以儒学经典故事和儒学典籍为主题,让师生浸润在儒学文化中丰润精神。历经数载,学校达到儒学文化弘扬的新境界,组建了以自身和南京夫子庙小学为主的全国儒学文化特色联盟校。
儒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浸润精神的力量,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需要师生共同探寻、自问、实践。儒学之光照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儒学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有智慧的新时代少年。
(作者系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校长,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