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情境,拨动写作“本真”心弦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多元情境,拨动写作“本真”心弦

■无锡市五爱小学 李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语言运用列为核心素养内涵之一,强调“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并提倡“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写作是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课程实践性的关键内容。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引发他们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利用语文知识,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强化写作动机,习得和重构语言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境由“情”“境”共同组成,“境”可以理解为境界、区域、处境、环境,是可以帮助完成积极实践活动的某种区域或场景。“情”则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的一种情感状态,它能使这种状态成为知动与情动的有机结合。“情境”建构包括应用场景、角色体悟、成果再现等,它使得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走向具体化、生活化、情趣化、立体化、思维化,有利于学生融入情感、强化表达、形成语文素养。

生活情境,调动真实的情趣味。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再现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写作素材,而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喂素材”。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时,先请学生以简要的文字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呈现这种水果给人的独特感受,再把它们组织成一段完整描述,写出“食”之美味。此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几篇美食写作的名家范文,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把食物同人的情感和记忆链接在一起,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点滴灵感,迸发出灵动的习作激情,写“食”之有趣,“食”之真情。

“环境”情境,产生真切的融合感。“环境”情境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场景、常用的物品进行习作情境的创设。比如,让学生以“黑板”为题写一篇文章,很多学生表示无话可写。他们想不出黑板除了用于板书外还会有哪些功用。此时教师可以稍加引导,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你的记忆中的黑板有过变化吗?”

“你有和黑板有关的记忆吗?”

“黑板有没有给过你什么印象深刻的帮助?”

“由这块黑板,你还想到了谁?”

“如果黑板有生命,面对即将毕业的你们,它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在推进式引导中,学生视线与黑板交融,他们可以看到平时从未关注过的一切:黑板由最初的黑色水泥板,变成了现在的绿色合金板,再到更先进的多功能黑板。教师在黑板上讲解题目,一遍又一遍地演示,粉笔和黑板摩擦发出的“吱呀”声仿佛还在耳边……正是有了这种与周边环境融合的强烈感受,学生能够充分地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事情回忆出来,再进行加工、转化、创造。

“跨界”情境,促动真我的表达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提出,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高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真情境”的创设也可以加入“跨界”元素。“跨界”情境中的“界”既可以是学科之间的边界,也可以指真实与虚幻的边界,比如实际生活与影视作品的界。在习作教学指导中,巧妙设计一些“跨界”情境,能在很大程度上活跃学生的习作思维,拓宽其习作素材,甚至可以迁移习作技巧。

比如在《这是我的自画像》授课时,不妨进行以下设计:授课之前,教师营造出参观画廊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看一些名人或者明星的漫画自画像,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辨认结果和辨认过程。教师借助漫画欣赏来活跃课堂气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极具辨识度的长相、神态、动作等特点,通过与现实情境作比较,强化“特征”这一概念。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漫画自画像分享出来,然后讲述自己的漫画自画像的特点,以此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发言。

多元情境的创设,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体验感,为学生的“真我表达”构建了一个优质高效的场景,如同启动了动力强劲的引擎,不断激发学生旺盛的写作热情。习作教学过程凸显亲历、检验、交流、重构的学习活动链,学生在习作中以我手写我心,让习作教学真正焕发出“真我表达”的独特魅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