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如何开展
■郑建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劳动教育其目标指向不在体力劳动,而在育人育才,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的“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在何处?笔者认为,对于当下的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掌握某项具体的劳动技能,而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观。从短期成效上看,学生应通过劳动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进而提升自我,为迈入大学走向社会做好准备。从长远来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贯穿学生人生全过程,让他们明白:任何时候遇上困难,唯有付出辛劳和汗水,才能战胜自我,破茧而出,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毋庸多言。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说明,劳动奋斗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也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石。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有志青年。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帮助其形成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的精神气质。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劳动教育。
我们应当确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的观念。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澄清对劳动教育本质的误读,摒弃对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偏见,明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义,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奋斗观和幸福观。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家校合作,减少与家庭教育的脱节。
在提高劳动教育的站位的同时,我们要多方协同,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形成合力。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目标上,学校要按照实际学情确立序列化劳动教育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中学阶段要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我们要促进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内容相融合,深挖学科教育中的劳动元素,集成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多方开展校内外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基地;将劳动实践与校园各类文体活动相结合,以沉浸式体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选聘市内劳模工匠担任导师,完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新模式。学校可以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各部门各年级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建设数字化劳动教育管理评价系统,制定校本评价标准,全面客观记录劳动过程数据,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及时诊断和跟踪,提升劳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劳动教育是“综合性教育”,能够有效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功能。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劳动教育,搭建多元化立体舞台,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劳动的内涵、价值和方式,认清劳动与国家发展、劳动与社会发展、劳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
(作者系盐城市实验高级中学校长,盐城市学科带头人,盐城市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