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汉荣和他的“合教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姜汉荣和他的“合教育”

■沈世红

【人物印象】

姜汉荣,从“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走出的一位“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省职业教育创新团队领衔人。

【人物感言】

教育的本质是相信可能,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将可能变成现实,促进学生生命生长。

——姜汉荣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这赋予了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使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在2020年工程设计之初就关注了职业教育的名家队伍培养,在第一期遴选的50位培养对象中就有8位来自中职教育,来自教育之乡南通的姜汉荣校长就是其中一位。

姜汉荣的专业成长始于家庭期望,执于自身学习,敏于教育创新。1992年姜汉荣考入南通职业大学,开始与职教结缘。1995年大学毕业后,他在职业教育的讲坛上一站就是近30年,书写了一位职教工作者的人生传奇。

姜汉荣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就是一所职业学校——江苏省通州职业高级中学(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前身)。初为人师,他主动学习,勇于担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教学技能,以便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入职之初,他很快在工作中遇到两次灵魂之问。一次是一位企业老总质疑道:“职业学校理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个连谐振频率都不知道如何计算的学生怎么能做好工作?”另一次是学生在课后的发问:“老师,您这一堂课的内容对我有意义吗?”这两个问题深深触动了姜汉荣的内心。是啊,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企业、学生所期盼的课堂?职教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姜汉荣思考如何融通校企,如何将企业的需求融入课堂,如何将岗位需求和教学要求相融合,打造有意义的、有品位的课堂。沿着职教这条路,他一走就是将近30年,从职教新兵成长为职教名家。

姜汉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灵活运用企业场景和生产到课堂教学的案例,以产促学,以学促企,形成了许多校企“双赢”的成功案例。自2011年起,全省范围的各类职业学校教学大赛全面推进。作为最早参加省、市级职业学校教学比赛的选手,姜汉荣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一次次比赛中锤炼、展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设计能力,逐步形成以“合”为特色的课堂样态。从2011年到2014年,他先后获省说课评比一等奖1次、南通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次,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和讲座十余次。

有了教学实践和比赛的锤炼,姜汉荣逐步开始打磨以“合”为特色的课堂。2009年姜汉荣入选“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导师们的引领让他走上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快车道,开始有了“双场合一”教学主张的雏形。在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实践推进下,“双场合一”教学主张从初步探索、建构模式、试点实践,走向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姜汉荣出版了专著《整合性课程:“双场合一”教学探究》,随后多次举办江苏省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研讨会暨“双场合一”教学观摩活动、长三角“古沙”系列研究活动等省、市级研讨和推广活动,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姜汉荣走上了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的岗位。回想从机电专业教师成长为学校团委书记、副校长,再到校长的26年职业生涯,姜汉荣深情地说:“是通州中专培养了我,通州中专是我成长的地方,更是我战斗的地方,我愿一生做一件事,坚守在职业教育的这片麦田,扎根这片热土,与学校共成长,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姜汉荣把对职业教育所有的爱都投入通州中专学校建设中,努力“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学校”。

2020年入选“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后,姜汉荣担任中职教育组的学员组长,开始了在教育高原上再造高峰的新征程。姜汉荣结合自己20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在“双场合一”的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检验,再次凝练出自己的职业教育主张——“合教育”。在姜汉荣眼里,职业教育“合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为价值取向,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和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为自身价值追求,是一种多元利益主体以共同目标为统摄,全要素协同开展的育人活动,也是职业教育从“自在”走向“自为”的深度破壁的新实践。

“合教育”是一种主张,更是一种路径,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拷问着职教人的理解力、洞察力、思考力、转化力。姜汉荣所倡导的“合教育”,是针对南通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质,在集近30年中职教育的实践和智慧的基础上淬炼而成的,是大职业教育“五相融合”。他提出功能之“合”——建设县域职业教育功能综合体;教学之“合”——实施融合教学改革;育人之“合”——打造“做人教育”德育品牌;动能之“合”——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文化之“合”——营造和美共生的育人氛围。

2023年9月,由省教育厅指导,“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实施办公室组织,南通市教育局承办的首届“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在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举办。姜汉荣详细阐述了他的“合教育”管理主张,得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刘克勇等专家的高度肯定。

柏拉图的传世名作《理想国》曾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姜汉荣所追寻的职教“理想国”则是一个关于职业教育的传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家都是从课堂中、从教学中、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家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具备深厚的素养,更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成长特点。

虽然校长工作异常繁忙,但姜汉荣坚持在一线上课,常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惑。他深知只有真正走进课堂,才能更好地了解教育的实质和问题所在,从而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姜汉荣认为,教师应“躬耕教坛”,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将教育与个人前途、家国命运结合起来。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以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姜汉荣希望通过教育实践,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他期待未来的职业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为职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近几年来,姜汉荣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四项帮扶工作。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他负责陕西省商洛市5所职业学校帮扶指导工作,开展帮扶指导活动十余次。他创新设计了“伊路苏语”帮扶项目,带领7名“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在新疆伊犁地区开展职业学校教师结对帮扶。他通过线上交流、到校互访、实地调研、派教师支教等方式,对标目标,靶向施策,在专业共建、大赛帮扶、协同教研等方面将帮扶工作做深、做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东西合作”。

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姜汉荣在“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的三年培养期内迅速成长,用“合教育”的主张系统重铸通州中专的职业教育样态,他的心中有了新的梦想。

一是创新教育模式。他憧憬着进一步创新“合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是影响和培养更多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军人才,姜汉荣希望建立一套培养体系,通过自己的示范和教学,帮助更多教师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用更优秀的师资来培养新一代大国工匠。

三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姜汉荣希望能借助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教育的东风,彻底打通职业教育的壁垒,以数字化、数智化重新赋能职业教育,让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在技术思维模式、能力复合路径、应用实践通道层面重塑职业教育的新生态,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拓展职业教育在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新作为。

南通不仅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高地,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高地。100多年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就在这里为中国职业教育奠基。如今,姜汉荣在张謇先生创办职业教育的故地,再次扛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旗,他所倡导的“合教育”不只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还是对学习本真的一种教育判断,为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崭新思路。

(作者任职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