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三三三”协同育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王怀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涟水县着力将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精神、要求转化为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教育生态,建立“三制”“三融”“三位”的“三三三”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区域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板,全面推进教育强县建设。
“三制”:同步规划,
织牢协同育人保障网
建立联席统筹机制。涟水县委、县政府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统筹规划,出台《涟水县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建立协同育人工作专班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并纳入教育督导范围,通过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模式,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共同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协同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完善总校领衔机制。涟水县以县家长学校总校为龙头,以镇街家长学校为基础,以村居居民学校为延伸,通过“15分钟学习圈” “百姓舞台”“视听热线”和家长会等方式引导社会居民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全县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492次,参与教师13458人次,走访学生29万余人,形成家访典型案例121篇,畅通了家校育人渠道。
强化中心指导机制。涟水县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指导中心”作用,建立家庭教育师资资源库,储备家庭教育及妇女儿童发展师资力量,面向全县中小学学生家长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心理健康百校行”和“阳光润心 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月等活动,织牢协同育人保障网。2024年,全县已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专场13次,辅导留守儿童2万余人。
“三融”:同频共振,
奏响协同育人协奏曲
推进宣传融通。涟水县通过橱窗、板报、告家长书、qq群、微信群等平台,广泛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家规;宣传优秀教育者事迹,倡导家庭关注并尊重教育工作者;宣传特色活动,引导家庭了解涟水教育的发展成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及时向家长、社会各界传送家庭教育方略,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助力。今年以来,全县印发告家长书、家教宣传材料50余万份,组织家教知识宣传96次。
优化普及融汇。涟水县积极开发家长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回应家长普遍关心问题,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育人工作。涟水县通过选拔和聘任,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今年以来共开设家庭教育讲座123场,11万余名家长、师生受益。
促进活动融和。涟水县实行三级管理体制,成立家长学校、家委会、家庭教育服务站三级家校沟通平台,完善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工作机制,组织家长参与研学实践、运动会、艺术节,开展学生家务劳动展示、亲子互动、评选书香家庭、“感恩母亲”、家教咨询、“童心向党”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各方协同育人水平。2024年,全县开展活动累计552场次,参与家长超过3万人次。
“三位”:同向发力,
架好协同育人连心桥
政府推动到位。涟水县委、县政府实施“涟校连家”关爱工程,着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县财政先后投入2.06亿元倾力打造时码学校和红日小学两所高标准现代化“涟校连家”寄宿制小学,建立经费帮扶制、成长导师制、学科帮教制等,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使1594名学生受惠。
部门联动同位。涟水县总工会、团委、妇联、红十字会、关工委等部门联合,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等活动。今年以来,涟水县各部门结对帮扶 80 余名留守儿童;开展女童保护培训600 余场次,培训儿童1万余人次、家长6000 余人次;争取救助资金70余万元,帮助 18 名儿童解决看病难问题;开设“金种子” 家庭教育“线上+线下”免费公益课 1000 余场,培训家长 1.3万余人次;实施“涟爱润蕾”助学圆梦行动,帮助244 名困境女童实现求学梦想。
社会协同补位。涟水县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打造多功能“儿童关爱之家”31个,年服务儿童3600余人。建立由热心青少年教育事业、有较强的辅导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中青年志愿者等组成的校外教育辅导队伍,义务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期提供免费看护、作业辅导、传统文化教育等志愿服务。全县目前有38个“校外教育辅导站”,为6800余名留守儿童解决了托管、看护、学习等问题。
涟水县“三三三”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优化了教育生态,提升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保障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家长的满意感、学生的获得感、社会的认同感显著增强,进一步擦亮了教育之乡的名片。
(作者系涟水县教育体育局教育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