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探究
■镇江市京口区教师发展中心 黄志龙 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杨晨亮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据镇江市京口区小学科学教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各校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学生新想法和新诉求未被充分挖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京口区教师发展中心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初步形成5种教学模式。
培训交流模式。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进行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组织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邀请各校教师参与研究活动,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利用现有网络共研平台,加强区域内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资源共享模式。一方面,通过整合区域内的科普场所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实践机会,在校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如共享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为各校提供优质的实验和实践环境。例如依托数字化节水馆成立了区域长江水文化体验教育中心,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为全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另一方面,我们以现场会视频、科学小制作和小研究活动资料、日常教研微课、相关子课题及论文等作为教学资源,逐步构建起区域共享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
课程整合模式。在实践中,整合科学、数学、生物、地理、艺术等学科内容,组织开展STEM教育项目,形成具有探究性的跨学科综合课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展“污水过滤系统”项目时,组织不同学校学生代表,集中到节水馆观看视频,现场制作污水过滤设备,让学生懂得其物理和工程原理,感知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开展“制醋与科技”项目时,让学生参观和体验镇江香醋的制作过程,了解其背后的科技知识和文化内涵。
合作支撑模式。在区域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打破学校界限,组织不同学校的教师共同参与到一个科学教育项目中,有效解决师资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各校的教学特点和资源优势,组织跨校合作项目或课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科学教育质量。例如,教师发展中心以《区域内协同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为引领,建立小学、初中衔接的校际课题联盟,凝聚智慧与力量,共同开发科学教育课程,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形成合作共赢的教育氛围。
项目学习模式。设计具有实践性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开展“家乡长江水系水质变化”项目时,组织区域不同学校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长江路一带水域进行调查,并采集水样、进行分析,共同完成任务,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让学生通过研究,找出水质变化的原因,提出优化方法。
这些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助力学校形成特色、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校际差距,促进了区域内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推动了区域教育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