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评价驱动,催生课改新活力
■张童明 武万友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19年,仪征市在传承多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启了新一轮“学力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终身发展的学力。在区域推进的过程中,仪征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紧抓评价“指挥棒”,从课改工作评价、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三方面着力,引导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
课改评价:让学校从“被动”转向“主动”。课改工作评价是推动“学力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为了调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从“统一思想、指标构建、组织建立、运行机制、反馈调控”五个方面,构建了“学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决策指挥系统和信息收集、评价系统,两个系统相辅相成。
课改评价系统着力凸显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保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保证课改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分别建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教学管理小组、课改专家小组和学生评价小组。二是注重“量化”,建构课改工作评价指标。为促进学校落实课改要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我市制定出台《仪征市“学力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办法》,采用工作汇报、专家评分、撰写评估报告的方式,对各个教育集团校在课改管理、实施、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三是注重“行动”,建立运行、调控和反馈机制。为保证课改工作评价体系顺利运行,我们制定了1个条例、4个制度。
教学评价:让教师从“重教”转向“重学”。教学评价是推动“学力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丰富创新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通过树立育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构建以学为本的评价指标、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等,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学力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一是始终坚持以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否适合学生学力发展为最根本的评判标准,科学判断、诊断问题。二是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即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评价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更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不断改进与提高。三是关注评价育人的功能,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收获和成长。
遵循科学、完备、可行、可信的原则,经过多轮专家指导,我们研制出县域“学力课堂”教学评价表,评价框架分为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为了体现学科特性,为有特色的教学留出弹性空间,我们支持鼓励各校在市级“学力课堂”教学评价表基础上,结合校情、学情进行个性化设计。目前,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已形成20多张“学力课堂”评价量表。
学业评价:让教学从“育分”转向“育人”。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推进“学力课堂”教学课改成效的关键。“学力课堂”学业评价的根本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通过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创新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措施,努力让教学从“育分”转向“育人”。
“学力课堂”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定位于自主合作、深思展示、应用创新等能力的发展。为了避免“教—学—评”各自为政,我们的评价内容也由指向分数和升学率转向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例如,仪征市小学期末学科调研由传统笔试调整为面测,其中低年段涵盖所有学科。面测的落实,不仅使教师明确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大胆自信地表达,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我们还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积极开展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改革,科学建立分项等级评价。如:语文学科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5项。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全面推行、全覆盖实施,改革取得了积极效果,有效减轻了学生因分数排名造成的心理压力,扭转了学校、教师“重分数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得到了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综合素质评价上,我们采用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相结合的做法。正式评价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评价,如学业质量监测。针对非正式评价,我们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生品德行为、心理健康、体艺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评价;三是对学生兴趣特长的评价,让每位学生具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同时,我们还推动各校立足实际,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张童明系仪征市教师发展中心道德与法治研训员;武万友系仪征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科研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