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学以致用,建设生活化地理课堂
■丁生军
第八轮以来的课程改革既是前面七次课改的延续与继承,也是一次跃升。此次课改最大的亮点在于明确了课程的主导价值,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推动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强化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为落实新课改“向生活回归”的基本主张,有效解决地理课堂教学偏离课标、脱离生活的问题,我们在县域范围内探索基于课程理解的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建设。
在生活化地理课堂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自身经验出发,从地理学科视角切入来观察、研究、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善于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生活化地理课堂强调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即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去重构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科素养生成,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的课程任务。
生活化地理课堂建设对于增强学生地理素养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将地理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素养与环保意识,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备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地理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诉求。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倡导将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呼吁教育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以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在我国,陶行知先生较早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应该通过生活来发挥作用,这样方可称为“真正的教育”。
第八轮以来的课程改革主要针对的就是学科教学与学生完整生活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地理新课程所要变革的就是囿于学科知识授受中的课堂教学的片面性,这种课堂往往呈现给学生孤立的、简约的知识世界,与不确定、复杂的真实生活世界相互隔离,使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新课程秉持一种整体教育观,“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培养“整体的人”既是教育对于生活的意义,也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地理课程标准中大多数的“教学提示”都要求地理课堂要回归学生生活。因此一方面可以说,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新课程是生活化地理课堂建设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生活化地理课堂是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二者辩证统一。
课程理解是实现生活化地理课堂建设的前提。在课程实施背景下,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对教学等课程实践行动的指导作用。早在北宋时期,理学家程颐就提出了“知先行后”说,认为知是行的先导。因此,作为课堂建设的主导,教师个体的课程理解就成为影响生活化地理课堂建设成效的必要前提。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助于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对所任教学科课程内容的深刻把握、对课程目标的清晰认识以及对课程实施方式的合理构想。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明确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教学建议。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才能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避免内容的偏离与方式的陈旧、低效,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的课程理解水平越高,就越能准确地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从而真正实现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推动职业角色转向是生活化地理课堂建设的内生动力。在课程实践背景下,地理教师首先需要准确厘清教育与教学的关系,那就是“教学内含于教育,教育乃教学的底色”。这样就将教师职业角色的内涵加以充实丰富,由以往单一的“地理知识传授者”扩容为以地理课程实践者为核心的“职业角色丛”,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资源开发者、情境创设者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督学者、评价者等。实践证明,自觉的课程实践者定位能够让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自我赋能,激发主动投身生活化地理课堂建设的内生动力。
地理事象(事物与现象的合称)的研究者是地理教师的另一个重要职业角色,要求教师拥有从地理学科视角切入来观察、理解、解释生活中地理事象的学科敏感与专业能力,努力成长为“生活中的地理专家”。这样就能够克服依赖教材的惯性,主动地从更专业的视角来审视学科内容,成为学科理解准确且自由的地理教师,轻松地驾驭教学内容。
回看14年的探索与实践,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建设有喜有忧,喜的是“静悄悄的革命”在更多课堂发生,忧的是总有一些课堂“涛声依旧”。究其原因,既有某些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惯性的路径依赖因素,更多是由于教学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本应消弭的隔膜。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以找到最合适的推进路径。
我们对教师的期待应合理、适切。一路走来,笔者注意到一线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挑战,以极大的付出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转型。公允而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个体的要求非常高,这既包括个人能力、素养,也包括大量的时间付出。因此,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定课程育人的战略方向,也要有因人制宜、顺势巧为的人文关怀。
(作者系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主任、海安市地理教研员,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