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叩开低年级写作之门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王瑞娟
2021年9月,我接手一年级。从走进教室的第一刻起,我心中就有了一个关于阅读与写话的构想。
家校合力,让阅读如影随形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一直努力用阅读去唤醒灵魂。
教师引领,让故事走进生活。《小猪唏哩呼噜》是一年级的必读书,故事特别长。孩子们刚学完拼音,读起来磕磕绊绊。我利用中午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书里的故事。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小眼放光。我努力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语气,常惹得他们大笑。晚上,我再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读故事。孩子们在巩固拼音的同时认识了很多字。每次读完,我还鼓励家长考考孩子。持续了半个学期后,很多孩子都能顺畅地读故事了。
轮流录音,让朗读点亮生活。一套7册的《小巴掌童话》适合一年级孩子听读,于是,我每晚录两个故事发送给家长,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听故事,并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为了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新鲜感,我让有能力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录音共享,其他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也能找到学习的榜样。
为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将百科类知识带进孩子们的阅读生活,并向家长推荐了一些App,如学习强国、喜马拉雅和名师语文等,拓宽孩子们阅读的渠道。
日积月累,让阅读融于生活。很多孩子读书重在了解故事情节,忽略了语言本身。一年级下学期,我尝试让孩子摘录好词好句。有人问,孩子能理解这些词句吗?我的回答是:“孩子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有一天,当他们的眼前出现某一个场景时,积累的东西就会脱口而出。”
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各种阅读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很多孩子走进电视台,走上各级各类比赛和表演的舞台,一个家庭的作品还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班上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信,远远超出了很多同龄人。这就是海量阅读带来的惊喜。
渗透日常,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海量阅读给孩子们输入了很多营养,如何让他们慢慢输出?生活,就是沟通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每日一句,记录常态生活。一年级下学期,为帮助孩子积累素材,我引导他们回忆一天中的经历,试着让他们用一句话写当天的见闻或感受。
二年级,很多孩子已经不满足写一句话,写的内容越来越有灵气。2020年12月30日,有一个小朋友的“每日一句”这样写:“今天气温很低,我跟妈妈到门市做作业。门市里冷得像冰窖,我全身瑟瑟发抖,手缩在衣袖里不敢伸出来。脖子缩在领子里,冷得不想说话。我想快点到傍晚,可以回家开取暖器。”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孩子怎能写出如此让人感同身受的文字?
用心发现,记录别样事件。家长的“朋友圈”会有关于孩子的事。看到很有意思的,我会让孩子说说来龙去脉,然后引导他们写下来。一位二胎妈妈喜欢发两个孩子间发生的趣事,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孩子完成了一篇写话《哥俩斗》。
学校生活也有值得写的内容。班上几个娃儿调皮,我批评过、鼓励过,效果不大。后来我想了一招——写反思。我教会他们方法,先叙述事情的经过,再点评自己的行为,最后表达自己这一刻的想法。不得不说,有些孩子的反思写得很精彩。写反思,就是在训练孩子的写话能力。
创造素材,记录难忘瞬间。我有时会在班上创造一点“小惊喜”。鼠年的冬天格外冷,我想出了小时候常玩的取暖游戏“挤猪油”。十来个孩子靠墙壁一字排开,分成两组,用肩膀的力量去挤另一侧的同学,被挤出的同学自动出局。大家抢着玩,兴奋得不得了。那一周,好几个孩子发来了相关的文章。有孩子这样写:“我两条腿跨步,屁股和双手像胶水一样粘在墙壁上。可是我的自保方法立刻就化为泡影,我的两侧有两块‘大猪油’,陈同学来了个猛挤,我猝不及防,东摇西晃。杨同学和他巧妙配合,我一个踉跄,被拱出来了。”
当生活融入写话,孩子写的东西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也变得有感情,有温度。
多维体验,让写作更有趣味
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势必会由量变引起质变。教师只要适时加以点拨,一段段灵气四溢的文字就会喷薄而出。
换个角度,写好平常事。一年级暑假,有个孩子独自乘飞机去太原。我很好奇,他是怎么到的?一路上有什么经历?他告诉我,需要提前申请,到机场填写一张无人陪护服务单。他挂上胸牌,交给地勤人员。飞机起飞前,地勤把他交给空乘人员。到达目的地,空乘把他交给地勤,接机人凭身份证“签收”。这过程不就像寄快递吗?于是,我指导孩子写出了一篇《“快递”我自己》,很快就发表了。生活每天总在循环往复,有时候变换一下角度就有了新的创意。
亲身实践,写好新鲜事。我们有班报,刊登孩子写得好的每日一句或整篇写话。特别好的作品,我还会积极向各大刊物投稿。有个孩子屡投不中,很受挫。我给他看了高年级的课文《小草和大树》,让他明白坚持的重要。有一天,他们全家逛了夜市,参加了套大鹅活动。孩子体验后写了一篇《套大鹅》,我进行简单修改后投稿。第二天,编辑部就回复录用了。从此以后,他写得更欢快了,短短一周里又给我发来了3篇。
融合视听,写好突发事。生活中,一个故事、一个人、一部电视都可能让人习得宝贵的经验。平时多加引导,孩子的灵感就随时会迸发。一天,一位家长带孩子去拔牙,路遇交警,掉头想溜,未能逃脱。这时候,孩子就想到了一部动画片——《猫和老鼠》。当天晚上,一篇《“猫”和“老鼠”》就出炉了。文中有这样一段:“妈妈紧急停下了车,定睛一看,果不其然前面是交警。这时,妈妈像老‘鼠’遇到‘猫’似的,眼疾手快地掉转车头,准备另选一条路逃之夭夭。她边掉头边和我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肯定有一条路通向口腔医院’,可是电动车还没完全转过头来,交警叔叔已经站到了我们跟前。”这就是生活版的《猫和老鼠》啊!
生活这本大书上,永远有课堂里习不到的语言、想不到的惊喜。
近年来,我们班38人的作文在多个报刊发表,全班累计220篇,3篇以上的有21人,其中1人达到55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书香浸润孩子的童年,用写作丰盈他们的人生。这,应该是我拥有的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