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智慧的火花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点燃智慧的火花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小学 黄学礼

图为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没有终点的新教育之路上,我们迈着踏实的脚步徐徐前行,一路成就沿途的美好风景。

启蒙,牵手走过书香童年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小学在建校之初就是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幼科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践行科学教育的理念。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类信息触手可及,学生更容易被娱乐信息所吸引。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校庄宗丽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教育,准备了各类科学家故事、科学家传记和科普类书籍供学生阅读。为了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庄宗丽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科技,并将其融入学生写作中。教低年级时,她以“科学梦——趣味植物”为题布置作文;教中高年级时,她又鼓励学生写“科技梦——我心中的科学家”。庄老师的课堂是我校践行科学教育的缩影,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唤醒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与此同时,学校加快书香校园建设,深入推进科学海量阅读。小学6年,学生最少要阅读99本科普科幻、成长探险、文化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图书。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深度整合,课内阅读和课外亲子阅读相得益彰,学校制订的阅读考级制度穿插其间,按照低中高年级有序推进。我校分年级给学生推荐科学阅读的参考底线书单,比如要求三年级学生要阅读《科学家故事100个》《中外经典科普故事》《科学的发现》《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 等书籍,在科学阅读中培育科学兴趣之根。

探究,勾勒教室最美风景线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张加强老师班上的班队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他组织学生选择一位科学家的名字作为班名,这也是学校组织的“科学家进校园、进班级”活动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科学家榜样,想让其他同学接受自己的观点,的确很难。张老师以“海选—遴选—推选—竞选”等环节逐步推进学生的讨论,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上台表达观点的机会。在一轮轮的激烈交锋中,一名名科学家的形象和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个过程是说服和被说服的过程,是思想激辩的过程,是对科学家生平事迹和科技前沿熟悉、熟知、探究、探索的过程。当这样的思想碰撞在教室里不断发生,教室就在无形中有了灵魂。在这样的教室里,学生的思想有多远,行动的空间就有多大。

我校60多个班级都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教室内外有师生共同设计的文化墙,体现着班级特色和科学探究主题,定期更换。每个班级的介绍板张贴在门口左侧,师生合影上有体现本班科学家精神的班徽、班训、班级愿景。比如,爱迪生是光明的使者,这个班就以电灯为班徽;诺贝尔班的标志是奖牌,全班都力争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些鲜活的梦想,就是潜移默化的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创造,共同经历科技之旅

朱永新教授曾说:“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的话,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时,才会有教育的精彩涌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重点在于师生“原汁原味”的创造。

“大气球和小气球打架,谁会赢?”这是四年级3班邵康轩同学在“充气玩具中的科学”这节课上产生的疑问。课下,他问了很多同学,可大家都不知道答案。在经历了请教科学教师、回家做实验、实验失败、再次找老师求助、在教师指导和家长协助下再次实验的过程后,他得出了结果:是小球获胜!在家庭实验成功后的第二天,邵康轩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脸上写满了激动。可是面对同学们提出的“为什么是小球获胜”的问题,他还是低下了头。在回家上网搜索答案和经过老师指导后,邵康轩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大气压力的原因。

像邵康轩这样对科学探究充满热情的学生还有很多。我校充分发挥家委会职能,面向全校学生和家长发出倡议,让有条件的家长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在日记本上、作文中、故事会上记录、讲述自己的实验探索故事,描绘自己的创意童年。学校也根据学生的探究活动资料,研发了科技活动系列校本教材《科技启蒙》《科技探究》和《科技创造》。

“我的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啦!”在教师指导下,王艺璇同学发明的新型洗米器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当她高举专利证书自豪地出现在班级讲台上,同学们投来的眼神中带着羡慕和渴望。教师借这个机会在班队会上和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学生的课外探究热情空前高涨。为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加规范、更有方向,学校牵头科学教师组建研究团队,紧锣密鼓地实验、论证、易稿,历经2个月时间,编制了《小学生课外科学小实验50例》。截至目前,我校已有发明专利283项,科技教育课程被评为“第二届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

在那些静待花开的岁月里,我们努力把科学教育的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用行动浇灌它、呵护它,带领师生领略教育沿途的美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