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为学生开启另一种“阅读经典”的模式
——以“版画里的世界”博物学习为例
■李晓红
多年来,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倾力打造儿童博物馆式学校,在校园内建设各类微型博物馆,围绕课程主题,遵循系统性、关联性、进阶性原则开设相关博物课程,为儿童提供全面、沉浸式的博物学习体验。
以“版画里的世界”主题博物学习为例,版画馆内按照版画的不同材质分为木刻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纸版画展区,展出古今中外经典的版画作品,为儿童提供主题博物学习资源。“版画里的世界”博物课程遵循综合性和跨学科的设计思路,通过整合美术、语文、科学、音乐等学科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与版画紧密相关的学习活动,深入了解版画的历史和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全面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为学生开启另一种“阅读经典”模式。
整个博物学习共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象·版画”活动。通过与语文、计算机等课程融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版画知识,设计博物学习单;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网络检索、网上参观等形式探秘版画,了解版画的发展史、艺术风格、内容类别、作者流派等信息,完成“版画探秘”主题学习单。学生自选角度,完成的学习单内容丰富,这样的“遇见”,激发了学生对版画浓厚的探究欲。
第二阶段,“版画·观展”活动。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充分利用好学校版画博物馆的硬件资源和专业版画教师资源,为学生打造沉浸式观展活动,引导学生对各国知名版画作品进行沉浸式欣赏。通过教师讲解,孩子们读赵延年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内涵;读阮元络的版画《小河悠悠》,感受画家远离故乡,午夜梦回时,将故土的一树一景深深印刻在心的思乡之情;从劳特累克的彩色石版画中品味巴黎生活的浪漫气息;同是法国艺术家作品,《出工》中的两位农民正背着农具开始田间劳作,显得疲惫不堪,孩子们从中读懂了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欣赏艺术作品是学生美育最直观的方式,学校设计“版画·观展”活动,让学生通过作品感受艺术美,提升审美素养,进而塑造高尚品格。
第三阶段,“体验·版画”活动。学校将美术、科学、英语等学科融合,在有效完成国家美术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课程,将“版画设计”纳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最终选择制作“吹塑纸版画”,并创编一套适合小学生使用的版画校本课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版画创作知识,联系科学观察、英语阅读,展开丰富的想象,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
在地方课程时间框架内,由版画专业教师指导,每学期开设2节版画拓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选材、制版、调油、滚印、晾晒等。学生小组合作,起稿、拷贝、刻制、上墨、拓印、补墨、成品,手中的刻刀起起落落,一幅作品便完美呈现。走进版画馆,入眼的都是一个个正在沉浸式创作的“小艺术家”,有的创作十二生肖,有的创作年年有“鱼”,还有的在拓印校园风貌……版画成了学生表达内心的一种“语言”,诉说着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
第四阶段,“展览·版画”活动。通过设计、拓印版画,学生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也成为学校版画馆里的珍贵“藏品”。结合丰富的版画资源,学校帮助有能力的学生策划展览,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此外,学校还融合语文课程,依托导览小组,开设“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培训包括版画知识学习、礼仪教育讲解、体态体貌训练等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邀请音乐教师、形体教师加入教学。每周版画馆的开放日,都有“小小讲解员”为前来观展的同学讲解,进行实践锻炼。同时,规划小组还向美术教师请教规划展览路线和分类,成员们按照既定的区域路线为家长、教师和同学讲解,用自己的方式策划版画馆里的展览活动。
在跨学科的融合中,学生多感官参与实践,通过一系列版画博物学习,感受艺术文化的精神洗礼。每一阶段的博物学习,教师都会带领孩子们制定评价单,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进行多元评价,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看见”自己,从而在下一阶段的活动中向上生长,做得更好。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始终坚持儿童立场,用儿童视角设计博物学习,听见儿童的声音,让儿童引领学习创造,让儿童在博物馆中央、在博物课程中央。博物学习,正在为学生开启另一种“阅读经典”模式。
(作者系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校长,“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