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经典,慧启人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悦”读经典,慧启人生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经典阅读多元化实践研究

编者按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愈发深刻地意识到,经典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滋养心灵的不竭源泉。经典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洗礼。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人文情怀,为未来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期“影响力学校”共同体3所成员校以“与经典为伴”为主题,通过融合传统阅读与现代技术,探索多元化、互动式的阅读路径,让经典以更加生动、贴近青少年的方式焕发新生。

■谢炜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经典力量,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也是面向未来的重要教育方式。作为苏州市初中教育的品牌学校,多年来,苏州市立达中学校(以下简称“立达中学”)始终秉承“立己达人”校训精神,积极探索经典阅读多元化路径,引导学生在融通知识学习中求博、求广、求深,进而塑造学生知行合一、真善美融合的个性人格,培养有理想道德、有智慧与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立体经典”——构建多元化阅读体系

在信息爆炸时代,经典阅读的价值更为凸显。经典作品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的发展让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阅读方式更为便捷和多样化。为引导学生亲近经典、热爱阅读,立达中学着力构建多元化的阅读体系,让经典阅读呈现“可读、可视、可听”的立体模式。

学校每日的学习生活从“晨诵”开始。教师为学生编写晨诵读本,遴选经典诗文中适合诵读的篇目,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韵律之美。学校特设了朗读亭,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经典篇目诵读成章、录成音频文件后,到朗读亭分享。每学期学校统筹部署涵盖全学科的“全科阅读”活动,向学生推荐精心遴选的阅读书目,设置形式多样的阅读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全面、深度、创新阅读,并鼓励亲子共读经典。全科阅读跨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博物等多个学科领域,极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为未来而读”的阅读理念真实落地。

依托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平台,学校遴选优秀纪录片、文博探索节目、经典电影等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推荐,使经典作品“目之可及”“耳可得闻”。如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观赏央视纪录片《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了解8位文学大家的生平经历,见证经典名篇的诞生瞬间,感受宗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了解唐宋“古文运动”及8位大家的文学成就。

听声音的华章,品流动的名篇。热爱阅读的教师们受“喜马拉雅”音频网站的启发,创造性地在校园公众号上开辟了一方“经典名著朗读专栏”,上传师生朗读经典名篇的音频文件。校园的四季在静心聆听中流转,是朱自清的《春》,是梁衡的《夏》,是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是老舍《济南的冬天》,是蒙曼的《四时之诗》,是刘湛秋《雨的四季》……聆听经典,唤醒学生对经典文本最温润的情感记忆。

“达悟经典”——创设情境化阅读环境

《苏州园林》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时有天然的亲近感。立达中学的语文教师利用“地利人和”,将教学课堂搬到了实景园林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探一探那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看一看那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数一数那精妙绝伦、绝不雷同的花窗;听一听那些在楹联牌匾上镌刻的文字典故,徜徉在园林这座立体博物馆中,体味“人在图画中”“一步换一景”的美妙感受,这是走进经典文本最沉浸式的体悟。

苏州园林也是吴地文人书写在姑苏这块风雅之地上的一轴立体画卷,园林文化鉴赏与吴门诗画鉴赏一脉相承。对此,语文组教师们设计了一系列项目化鉴赏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将拙政园的设计者——吴门才子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拙政园实景对比鉴赏,溯源景点命名的由来,探究拙政园400年来的历史变迁,从而体悟苏州园林文化传承的历史厚重感。

走入苏州园林,在建筑匾额、楹联上时常可见“渔隐”“濯缨”“听涛”“流云”等文字,这是造园者心境的外化,如“人之眉目”,见之可知其“大隐隐于市”的人生态度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教师们启发学生将鉴赏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沈周的人文山水画,与体悟苏州园林造园意趣相融合。诗画是文人案头之山水,而园林则是文人挥笔写在大地上的诗画,苏州园林与吴门画派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学校教师将两者有效融合,创设真实、真切的情境场域,带领学生“听枫读画”,通达物我,身入“园”景,心入“画”境,神入“化”境,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园林之美、诗画之韵,领会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鉴赏标本”的价值与意义。

“融合经典”——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

和诗以歌,古典诗歌与音乐艺术的激情碰撞。近年来,立达中学尝试以唱诗的形式,将古典诗歌品读与美育展演相结合,鼓励学生对经典诗歌进行创作改编,辅以歌唱、吟诵、舞蹈、演奏等形式,让经典诗歌之美以多元方式呈现。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郊的《游子吟》、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如梦令》等经典名篇都被孩子们搬上了舞台。澎湃的少年心与中华诗词碰撞激荡,学生用歌声演绎诗词之美,用音乐展示文化之韵。诗歌的风骨与韵律,经典的慧语与哲思,在现代音乐的旋律中演绎出时代的气息,使千年传统文化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中英互译,东方《诗经》与西方英语的美学观照。结合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Seasons of the year和语文教材中《诗经》的品读,英语、语文两个教研组进行了跨界融合教学实践。教师鼓励学生将英文四季诗歌翻译为中文,展现英文诗歌的魅力。在译文里,同学们用尽巧思,不仅还原了原文的内容,用词准确,更是将中文的古雅优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读罢令人啧啧称叹。面对古老的《诗经》,教师们鼓励学生进行归类溯源,将诗作中描写“动物”“植物”“星辰”等古代农耕文明的汉语摘录出来,在课堂上同时诵读诗歌的中英文版本,并从情感、意象等方面对比观照。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感知语言的共性与特性,在迁移创新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魅力,从而对中英语言体系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呈现形式,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实践真知,《天工开物》与现代物理的科学表达。《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展现了中国17世纪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物理组将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精心打造出“探秘天工,智启未来”系列跨学科课程。在“探秘天工”课堂上,古代汲水工具——桔槔成为学生了解杠杆原理的生动教材。而杆秤这一古老而精准的称量工具,也在“探秘天工”课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学生在制作杆秤的过程中,不仅深入了解了杠杆平衡原理,更深刻体会到杆秤所蕴含的公平公正的文化内涵。这一系列课程如同一扇扇神秘的大门,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领略古代工匠的智慧。这不仅是一次对古代科技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对学生多学科素养的启迪与提升。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拥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是因其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无尽的智慧。走进经典、品读经典的方式与途径应该是多元开放的。立体可感、跨界融合,让单一“阅”读走向多元“悦”读,才能更好地传承智慧,启润心灵,为学生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系苏州市立达中学校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教坛新秀,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