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教30年来,镇江市特教中心教师王玉兰始终以奉献、爱心、专业守护着特殊孩子,托起特殊孩子成长成才之梦——
以无限之爱跨越有限之“碍”
■本报见习记者 王子欣
“当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在镇江市丹徒区只有1个招生名额,我很幸运地成了那个唯一。”回忆起从事特殊教育的初衷,镇江市特教中心教师王玉兰十分感谢她的初中班主任,正是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她才找到了人生发光发热的起点。
深耕特教30年,王玉兰坚守“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教过的特殊孩子近1000人,用无限之爱跨越有限之“碍”。“我热爱这份工作,看到特殊孩子在我的努力下有所成长,我便无法停下脚步,只想为孩子们的成长尽点微薄之力,让他们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1994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王玉兰回到家乡镇江,在润州区辅读学校担任班主任,第4个年头,她被破格提拔为校长。2002年,润州区辅读学校并入镇江市特教中心后,她担任镇江市特教中心副校长至今,分管过教务处、政教处、康复处等几乎所有部门。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居家重残孩子,王玉兰带领教师以“二对一”个别化教育形式上门送教,风雨无阻。“9年前,当我和余老师坐着公交车,辗转1个多小时第一次来到远离镇江40多公里的辛丰镇7岁重残儿童凡凡(化名)家时,我俩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王玉兰回忆说,“那时他面黄肌瘦、不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属于二级重度残疾,他的家里也是一片狼藉。”
面对这样的送教对象,她捐出了刚刚获得的1500元奖金,并在以后每次上门时都自费购买各种食品。与此同时,她积极为凡凡家寻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在她和其他教师连续9年的精心帮助下,凡凡具备了独立洗漱、用餐、如厕等能力,能说简单词句,做简单运动,会跟别人打招呼。
王玉兰坚信爱有“回声”。“今年夏天我去凡凡家送教时,特意买了一个西瓜教他认识,切开西瓜时,他竟突然冒出4个字‘王老师吃’。”说到这,王玉兰的眼眶里满是泪水,“这是我送教9年来第一次听到凡凡说出4个字的话!”
像凡凡这样的孩子还有许多,面对这些异乎寻常的送教对象,王玉兰常常深思,该如何帮助这些不幸的孩子和经济困难的家庭?
为此,王玉兰开创了可推广的居家重残学生生活力培养“三四五”送教法和特殊学生生存力培养社区融合教育模式,并编写《送教上门教师实用操作手册》《特殊需要儿童社区融合教育训练指南》,填补了领域空白。
“我的孩子把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把王老师当作妈妈一样,非常感谢王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引导。”五年级学生小周(化名)的妈妈发来这样一段话。小周从刚入学时好动易躁,到如今懂事乖巧,都离不开王玉兰一字一句的谆谆教导。“每当看到这些暖心的话,我都觉得再累也值得。”王玉兰欣慰地说。
看着这些特殊孩子,王玉兰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他们能走上社会。“我们首先要解决孩子们的生活自理问题,不给家庭添负担。其次是让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不给社会添负担。更高的层次就是让能力强一点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和健全的人一样得到社会认可,有尊严地生活。”
在课堂上,对于认知水平低、能力弱的特殊孩子,她用慈母之心和常人难以忍受的枯燥与重复,一次次变着法子、手把手地教他们从简单的1、2、3学起。她精心指导的孤独症学生小刘(化名)顺利考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她资助的听障学生小马(化名)进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深造。
对于普通学校巡回指导中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王玉兰也全程介入,提供专业支持。为帮助镇江某中学视障学生小唐(化名)求学成才,她前往省残联为小唐配置助视器,并奔赴南京市盲人学校做好转介,助其规划未来。小唐如愿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盲人针灸推拿专业首批学生并顺利就业,实现了自食其力。
作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王玉兰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深耕一线,用“耐心+责任、爱心+专业”这一“基本功”上好每一堂课。她创设的“情境化社区融合教学法”把课堂延伸到外面的世界;她带领特殊孩子走进社区开展就医、购物、洗车等融合教学实践,让学生习得技能、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她先后两次领衔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并先后多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二等奖等,参与研发的教具获国家发明专利。
做项目、编专著、写材料……30年来,为深耕特教领域教育教学,王玉兰放弃节假日,常年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已成常态,寂静的校园里常留下她伏案疾书的背影。“拼命三娘”“特教老黄牛”是该校教师和家长们对她的一致评价。长期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患上了慢性肾功能衰竭,如今,她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坚守三尺讲台,发挥职业生涯的余热。
“王校长说过,只要你要、只要我有,我都尽我所能,倾我全力,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王玉兰的徒弟郭亚静说,她在镇江市特教中心已经工作17年了,初进学校就是王玉兰带领她一步步前行,也一次次感召她努力坚持。
无论是课题申报、教学竞赛,还是校本课程研发,王玉兰都手把手耐心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她注重搭建人才培养梯队,将制定培养与考核方案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形成了校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金山英才“169工程”、省级特级教师等5级拔尖人才梯队,10名教师荣获省市各类拔尖人才称号。她牵头的2个教研组分获镇江市教研活动范例评比一、二等奖,特殊教育学科组2次被评为镇江市学科优秀团队,“送教上门”项目入选江苏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成果名单,项目团队获评镇江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一路走来,我收获了很多,教师是离不开教学一线的,我还有精力为学校再做点贡献。与特殊孩子在一起,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王玉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