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早读课”成为“找读课”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早读课”成为“找读课”

■马雪芳

观如今的小学早读课,不少班级都是班长站在讲台上做小老师,下面的学生乖乖地听着小老师的指挥,从语文书的第一课读到教师正教着的那一课,如果还有时间,就从教师正教着的那一课再按序往前读。如果不是这样规规矩矩地读书,语文教师就要在班上作严厉批评。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学生就这样捧着一本语文书在早晨最美好的时间里读啊读。难怪许多学生早读课上一端起语文书就感觉无趣,一读起课文就像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

毋庸讳言,被选进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美文。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重要目的是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和作者的写作技巧。然而,我们有多少语文教师明了这个“任务”?笔者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未关注这个任务,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课文中的生词、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一个人的认识有多高,他的成绩就有多大。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细细研读课程标准,然后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

早读课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极好机会,单读一本语文书的早读课非但不能使学生吸收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反而会败坏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语感,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和写作水平。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作家周国平也说:“我在大学里的主科主要有两项,就是自己阅读课外书、写日记。”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图书馆是最好的学校。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只要有图书,就可称之为学校了。”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把教室布置成学生的微型图书馆。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室是“形式主义”的教室。教室后面的软质黑板上粘贴的几乎全是教师包办代替去网上找的一些与阅读几乎无关的资料、图片;教室的墙面上挂的几乎全是千篇一律的所谓名人名言;图书角里摆放的几乎全是学生作文选、课课通之类的所谓图书……

笔者以为,语文教师是最具人文素养的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布置好教室。我们在软质黑板上可开辟“好书排行”“阅读心语”“佳句集萃”“原创天地”等专栏,让学生自己把阅读以后形成的作品粘贴在相应的专栏里。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发表”作品的欲望。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商量甚至共同设计,在教室的一些墙面上安装上独特、精美的小书架,如寓言书架、童话书架、哲学书架、小说书架、散文书架、诗歌书架、课本剧书架、学生自制个人作品集书架、与好友合著作品书架、师生合著作品书架等。如此既美化了教室,又让教室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更方便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至于图书的来源,可实行多渠道筹集,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从学校图书馆定期借阅图书,可以鼓励学生从家里精选一些优秀图书摆放在相应的书架上,可以与友好班级交换图书……

早晨是一个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学生手捧心爱的儿童文学名著,全身心浸淫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波三折的故事、充满个性的对话、优美抒情的环境描写里,身心是何等的惬意。

阅读是学生非常私人化、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自己喜爱的儿童文学经典。因为只有学生喜欢阅读,这些经典里的营养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多地吸收,才会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血肉,其内在的精神才会得到最健康的成长,同时外在的言谈、举止、气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改变。我想,每天清晨,教室外面鸟语花香,学生在教室里“坐拥书城”,阅读着自己喜爱的儿童文学经典,偶尔有学生在墙壁上的书架边寻寻觅觅,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晨读图景啊!新教育在开展“缔造完美教室”行动,我想如果把我们的教室真正打造成“书香教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最理想的“完美教室”了。

我呼吁,把早读课还给学生,让“早读课”成为学生的“找读课”。这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幸福童年的需要。

(作者系常熟昆承湖外国语学校美好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