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做故事育人的亲历者、推动者
■任卫兵
第一次感受到故事的力量是在20多年前。那次学校邀请时任《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作“教师软实力的锻造”方面的讲座。李振村认为:故事素养是教师重要的非正式素养,是教师应着力打造的软实力之一。增强故事储备、提高讲故事的能力、用讲故事的方式解决问题等是形成故事素养的主要路径。他特别讲述了一位班主任用不断放大优点的方式转化一位学困生的故事,让包括我在内的听众为之动容。也正是借此契机,我开始进行故事课程建设的尝试。
李振村老师的讲座触发了我以故事育人的想法,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教育电影让我更加坚信故事里蕴藏着巨大能量。受该电影启蒙,我开始涉猎各国的教育电影。其中,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片中,一位代课美术教师用爱因斯坦、毕加索等患有先天语言障碍症的人克服自身局限,向世界展现他们独特一面的故事,帮助受同样病症困扰的小男孩伊桑发现绘画潜能,重新找回自信。这部电影吸引我连看3遍,而且每一遍都深感震撼。它也让我深信,好的故事能给人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一种生命潜能的唤醒。
我开始在数学教学中打造故事课程,坚持在每节数学课前为孩子们讲述一些有趣、励志的故事。这期间我整理形成了《任老师讲故事》专辑,分三期在《名师之路》杂志上连载。课前的故事热身起到了激发兴趣、增长见识的作用,但故事课程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随后,我把关注点放在了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上,并且以主题或专题的形式将它们融入日常的数学教学之中,也因此形成了一批课堂代表作。如“方程的故事”一课,将与丢番图有关的数学故事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巧设未知数”“巧算丢番图年龄”的过程中,对数学家毕生为代数学的发展而奋斗的精神有了比较切身的体会。“谁分的饼多”一课,将华裔数学家蔡金法教授调研中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辩证看待中美学生数学思维的差异,开始懂得如何在求简思维与非常规策略间自由穿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将一位数学爱好者为区分“X×Y”中的字母与乘号而创建乘法简写规则的曲折探索故事穿插其中,学生自觉化身为那位数学爱好者,一起为问题的豁然开朗而兴奋,为遭遇失败挫折而神伤,为不断追求完善而绞尽脑汁。在共同推演乘法规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创造”出了乘法简写规则,更催生出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的可贵精神。
通过8年多的课程实践,我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数学故事具有激发兴趣、促进认知、启迪智慧、孕伏思想、追求至善等育人功能和价值,但故事课程建设的最终指向还应落在人身上,即通过具身实践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故事的创作者,并凭借自己书写的人生故事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成立名师工作室后,我依托这一平台,从一个人转向一群人,通过定制培养、协同发展等方式,团队4年中走出12位高级教师、7位大市学科带头人,描摹了一条别样的“人生风景线”。我更加注重阅读反思,努力让每个明日成为值得期待的日子,曾连续撰写6篇感想,最终在《人民教育》“阅悟”栏目得以发表。如今虽已进入知天命的人生阶段,但我仍不停积累、勤学不怠。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人生努力耕耘的过程,正是精彩故事诞生的过程。好的故事,需要你我以及更多人用心创造。过去,故事涵养、激励了我们;未来,我们用自身的故事书写历史、丰盈人生。
〔作者系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通州区中小学名师(校长)培养导师团副团长兼秘书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