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教联体”要建更要“联”
■ 吴维煊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方案》指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方案》还明确了“教联体”各主体的职责任务,强调教育部门要在政府支持下与有关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协调联动,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
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教育主体各自履行教育职责,但是,仅有家校社各自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校社三方的合作。因而,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备受重视。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缺少联合家校社三方的责任主体,家校社协同育人一直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虽然三方教育主体都在积极努力,但却未能走向深入。
如何让家校社协同育人走向深入?成立联合家校社的“教联体”是时代的需要。为了顺应时代要求,《方案》的出台不仅能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家校社合作的难题,还能打通教育合作中的很多难点及堵点。
《方案》出台后,“教联体”建设将成为近年来全社会的一项重要教育工程。每所学校都会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由家校社三方代表组成的“教联体”,并为其配备专门的办公室。但是,“教联体”的联动却不能以办公室里的研讨为主,而应深入现实情境,“联”在教育的需求处。
政府层面统筹领导在县域范围内成立“教联体”并不是一件难事。表面上看,“教联体”是由来自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机构的代表组成的一个组织,三方代表组合在一起如果仅仅是交流探讨教育问题,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家校社“联”成“一体”的目的。如何让“教联体”真正形成教育合力?还需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三个途径,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协同配合。
联责任,需要家校社三方统一育人目标。三方教育主体应承担什么样的教育责任?这是由育人目标决定的,所以,先要统一育人目标。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目标去培养不同的人,势必产生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家长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强迫孩子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舞蹈、钢琴、编程等课程,导致孩子把很多精力投入无意义的课外兴趣班中。再比如,部分家长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在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中,很多孩子失去自信。有了“教联体”,“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育人目标就会被不断强化。
联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将主动融入学校教育。此前,学校想把课堂向校外延伸,需要协调很多部门或社会教育机构,每一次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颇费周折。《方案》出台后,教育、宣传、公安、网信、文化和旅游、科技、市场监管等十七部门都成为“教联体”的责任主体。届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体育场馆、文化及科技场馆、企业、街道及社区,都会根据学校教育的需求,主动融入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丰富,必然带来教育格局的提高。
联空间,教育不只是校园里的事。学校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中起着中枢及纽带作用。要想让家庭及社会画好这个以学校为圆心的“同心圆”,就必须让教育从学校的围墙中走出来,根据教育的需要,把课堂的空间向家庭及社会拓展。届时,教育教学的空间就不再局限在教室或校园里,家庭及社会都将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空间。当教育空间的外延不断扩大时,教育的丰富性也会不断提高。无论学校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空间,打破空间的局限及藩篱,是各责任主体必须履行的职责。
“教联体”的成立既是趋势也是必然,但是,各校及各地的教育实际不同,对教联体的需求也不同。在“教联体”尚属新生事物之际,成立什么样的“教联体”,如何联合家校社三方,如何让“教联体”真正发挥作用,并无可供借鉴的经验。要想把“教联体”建设好,还需以学生成长为目的,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使命,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中积极探索。
(作者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